燕翼围的故事探索传统建筑背后的文化深度
我站在燕翼围的前面,凝视着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建筑,它在清康熙十六年完工,是杨村富户赖福之及其长子赖从林倾两代之力所建。这个传统建筑位于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面积1367平方米,高14.3米,长41.5米,宽31.8米,其外墙厚1.45米,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也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中最为坚固的围屋。
全围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线的砖木结构方形设计。该楼共四层,每层有34个房间,共计136间房。每一层都与上下层环通,对角四边有炮楼,每层都设有枪眼,而四周则是封闭的高墙,只留下一楼的大门作为进出的唯一通道。在过道里,还有一排排排污孔,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居住空间的卫生,又增强了整体防御能力。内院和外院还有水井,为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需品。
2001年,燕翼围成功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是一段社会发展史上的见证。在当时,由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加上赣粤边际匪患频发,使得杨村成为盗贼横行、民风彪悍、械斗不断的地方。
据说,当年赖福之一家避难时,他们原本打算去黄塘高围朋友家避难,但那位朋友无义,不但没有接待他们,还将他们赶走。不甘心的情况下,他们只好改奔九连山避乱。当事态平息后返回原地,只见“庐舍已为灰烬”,赖福之深感痛苦,便决定按照古训“高筑墙,广积粮”来建设自己的安全港湾——燕翼围。
关于“燕翼”的命名,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出自《诗经直解》中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意即像燕子保护小鸭一样;另一种说由于对角各有一个炮楼,从上空望去,就像是飞翔中的燕子;第三种说法则指称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位官员曾到此题写了“燕翼”的名字,用以比喻夫妻恩爱如同比翼双飞。
除了这些传统文化特色以外,我还听闻这里曾发生过主人与仆人的忠诚故事。当时,在一次逃亡过程中,一名仆人为了替主人保管财宝而牺牲自己,最终主人成功逃脱。这份忠诚让主仆之间的情谊更加紧密,而后来的世代也一直记得这一份忠诚,并在祭祀时先祭拜那个勇敢的小伙伴,然后才祭拜祖先。
此外,这里的家族还通过结亲方式扩展自身势力。在乾隆年间,一位徐老四青少年常来远嫁杨村女孩家的做客,他对这个地方深刻印象并立志日后也要像这里的人们一样发大财建造大房子。几十年后的嘉庆三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关西开基建新围,并且将女儿嫁给了六代孙赖锡元,这次婚姻就像是两个家族结成了生死交情般紧密。而这座新建立的大型圍屋至今仍被人们称作关西新圍,与原有的Yan wings surround形成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