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中凉山彝族祖先崇拜与厚葬习俗如同一道悠长的历史河流滋养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社会发
一、厚葬习俗的历史由来
祖先崇拜者认为父母的丧葬内容,不仅包括对死者尸体的处置,还包括对死者灵魂有效处理,即超度父母亡灵,将父母丧事办得隆重体面一些,一方面告慰父母在天之灵,让它护佑后世子孙兴旺发达;另一方面,让儿女在社区内光宗耀祖,声名远扬。这就是彝族谚语所说的:“儿孙有见识,为父母理后事”,“父欠子债是娶妻安家,子欠父债是安葬送灵”,“妈妈只死一次,眼泪只流一回”。
二、大办父亲母亲丧事对目前凉山社会发展消极影响
如果说以祖先崇拜为导向而产生了厚葬习俗,在原始办丧者更多关心的是祖灵对后世荫护、赐福的一种虔诚宗教情愿,那么现仍在推崇厚葬习俗的人们更为关切的问题则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如何评价。彝族人认为作为儿女厚葬与超度故去父母,是重孝贤能标志,所以谁也不愿落得不孝无能名声。因而,不少沽名钓誉的人,无论父母在世时如何不孝,也要在父亲母亲死时,大办丧事,以赢得美名。而且,一旦办了丧事,一切不孝罪名,也会被洗刷掉许多。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每个家庭办理丧事都是一次沉重经济负担,超过自己所能承受能力,有些甚至几代人也无法还清父亲母亲祭祀仪式和超度仪式费用。
三、兄弟姊妹间出现矛盾和冲突
为父亲母亲办丧,本来的目的是祈求祖灵护佑,但由于弟兄姊妹各自为家后难免贫富不一,在办丧时富者出资多面子大,而穷者则无脸恐被他人背后说三道四,也与富者硬比高低,以争雌雄。于是弟兄姊妹之间无形中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这样的例子很多。
综上所述,从历史角度看,对于凉山彝族来说,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地理空间限制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使得这些传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背景下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际行动来寻找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凉山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些可行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