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北塘让生活与艺术前所未有的靠近中国民居建筑有哪些独特之处
我对大埔北塘村的喜爱,不仅因为那里没有缺乏风景,而是每次来访,我都能更深入地了解它,愈发增添了喜悦。在今天这个节奏加快、压力重重的生活中,人们匆忙前行,有时甚至错过了眼前的美丽风光。我喜欢在梅州各地漫步,与自然亲近,从内心出发,以文学为梦想,在行走中探寻乡村的历史与未来,大埔西河镇北塘村,无疑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之一。
闲暇时分,我会坐在秋水边读书,看着流云缓缓而过,轻闻花香,聆听鸟语,让思绪随风飘扬。多次来到北塘村,那些醉碟花、天使花、向日葵和荷花,都让人不禁驻足欣赏。也许是我自小在客家围屋嬉戏长大的原因,我家的围屋后面也有几棵风围树,与北塘村中的绿油油稻田相呼应。北塘村从宋末元初形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千年岁月的痕迹在这里随处可见:700多年的古树和受祜堂、400多年的绍知堂、360多年的志事堂以及200多年的谦受堂,以及古井和古庙宇等。
行走于这些古老建筑之中,最让我感受到的是它们独特的木雕、石雕和壁画,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保存得基本完好,而且非常讲究,每一座宅子都有其独特的命名,如“青云世第”、“清白流徽”、“受祜堂”、“绍知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或对后人的寄托,也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被誉为客家古民居建筑中的“大观园”。此外,还有20余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它们生辉四射,为游人留下了一道道气派非凡的印象。
我特别喜欢那些经年累月老宅,小道蜿蜒穿过满目苍翠的地稻田旁边,是篱笆墙影子的轮廓与长势茂盛果蔬,那里仿佛时间停止,让人沉醉于阳光与流年之间。我最为倾心的是辅德堂,这是一座典型的大埔式客家房子,由张韶光先生主持建造于1910年,是这样的老宅之一。辅德堂拥有100余间房间,其面积达3000平方米以上,即便经历百余年的洗礼,它依旧显得神秘而厚重,与周遭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同一个静谧又宁静的小世界。
除了这些,更有一片田野深处,一望无际白云悠悠岁月悠远,又如玉门小筑般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是大埔县北塊美术馆所在地,该馆由大埔县西河镇政府、大埔县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及韩江画院共同建设,是一个结合艺术与乡土文化创新的项目,对提升当地乡土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大埔县西河镇政府还致力于用艺术活化乡村,将该地区打造成国家级旅游景区,使得这里成为文人墨客们共享智慧交流之所,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这片充满诗意的地方。
最后,当我站在连云寺山巅眺望那广袤无垠的大海,或是在莲花山上看守送子观音,或是在竹林间徜徉,每一次旅行都是对这片土地的一种敬畏与热爱,因为这里不仅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拥有一颗永恒的心灵——即使再繁忙,再纷乱的人生,也能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归属。一言以蔽之,大埔北塊让生活与艺术前所未有的靠近,让我们在追逐梦想中,不忘初心,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悟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