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的龙艺在元宵节中绽放点亮小年时光的温馨与喜悦
我们中国人对于元宵佳节往往是非常重视的,各地有各地的过法。而在闽南地区,则以舞龙、龙艺的方式去庆祝元宵佳节。勤劳的人们用自己传统的“龙艺”方式庆祝春天的到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硕果丰收。
龙艺是平和县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一般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每块木制艺板长约3米,宽约0.3米,木制,每节由两位壮汉肩抬称为“扛艺”。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卉草虫鱼和彩灯,此项工艺称为“装艺”。每块藝板上站一位5至8岁少女或少男,全都按戏曲人物打扮称为“藝旦”。
以前,要是哪家的小孩被选中了去“装艺”,则是非常荣幸的,还可以得到一定的酬金。而在当今,要想你家的小孩去“装艺”,除了要交一笔钱外,还要走后门才能荣幸地当选。
龍藝節數不一,有24節、36節、48節多種。一九八六年中秋節,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結扎了一尾龍藝長達七十二節,是闽南歷史上的最長的一尾龍藝。各個節間有木製旋纜連接,可以活動自如蜿蜒成龍,可以在狹窄的地方移動。
平和始有龍藝,当不迟于明末清初。在解放前,由村民凑合并推出会首筹办,每户或每二三户负责结一节芸。“裝藝”的人不但要出錢還要出人扛芸,并视扛芸為光彩事。在五十年代後,龍藝活動多由集体举办。艺术品质越发精良且华丽,与之配套的是电力照明(日光灯、节日灯)的运用,以及伴随广播歌曲,使得场面更加壮观。
近年來,這些傳統活動已經成為保留下來傳承給未來世代,並且因為這些活動也使得當地居民對於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與認同。此外,這些活動也是展示當地方土風俗美德之一種載體,它們深受當地居民喜愛,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賞從而帶動了當地球區經濟發展。
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發現科技進步對於維護及傳承這樣一個古老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我們通過科技手段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生活中,使其更加鮮活生動,更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參與。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會在平和縣舉辦「Dragon Dance」慶祝元宵佳節,一群穿著華麗服飾的人類化身為巨大的飛龍,在城市街道遊走,而他們周圍則是一系列色彩斑斕的情景:煙花鞭炮四射,把夜空染成了艷麗色彩;商家加倍燃放煙火,以此迎接新一年;市民則持續熱情洋溢,不斷向游行隊伍致敬——這就是我們所稱作「Dragon Dance」的盛況,那裡充滿著歡樂與祥和感覺,就像全世界一起準備迎接新的開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