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春习俗与冬至图片相比人们又会如何庆祝
北京的立春传统:春饼与春意绽放。每当立春之日,北京人都会庆祝这一转折点,他们的习俗中有一个特别的食物——春饼,也称为“咬春”。这薄如蝉翼的面皮,用稀面在平锅上抹成,成为极薄透明的底层,然后包入荠菜馅,再用油炸出清脆可口的小卷子,这些小卷子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新生的象征。
北京人的做法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经烙制而成,而清朝时期则会加入火腿肉、鸡肉等佳肴,或四季时菜心,再加上油炸供客享用。现代则演变成了更为甜美和简便的一种方式,即将甜面酱涂抹在薄饼上,再卷入洋葱片后享用。
此外,在这个季节,大葱开始冒出嫩芽,不仅香气扑鼻,而且脆嫩多汁,是人们尝鲜喜悦也是“咬春”的一种表现。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食物叫做和菜,就是用时令蔬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炒熟,以增添色彩和风味。而有的地方还喜欢将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其中,使得吃起来更加丰富多彩。
吃这种带有吉祥意义头尾相连的春饼,全家围坐一桌,每个人随着蒸锅里的热气,一边品尝一边取暖。这样的习惯可以追溯到明代清朝,当时烹调技术不断进步,原来的粗糙小巧玲珑型改成了精致美观的小巧玲珑型,并且不仅流行于民间,更登上了宫廷餐桌,被乾隆皇帝赞誉无比。在《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中提到:“立春之前一日……至次日立 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这一活动被视作迎接新年的喜庆仪式。而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朔至晋朝,而兴盛于唐代,《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 春日制作以荠菜、黄韭、蓼芽为馅的地瓜类食品,并互赠予他人,以示迎接新年之意,有趣的是宋代宫廷所制作出的荠菜迎 春饼竟然价值万钱,其精致程度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