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日风俗广东陆河端午习俗盛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以屈原大夫忧国忧民的形象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陆河人将端午节称作“过节”或“五月节”,它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大事。随着农历年三分之一的到来,五月节就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开始准备迎接这场庆祝活动。
传说中为了保护屈原大夫尸体免遭鱼类破坏,古人发明了裹粽子,并将其投入江水,以此引导鱼儿远离。这段历史让中国人民将五月节与裹粽子的习惯紧密相连,因此也被戏称为“粽子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月五即意味着必须进行裹粽子的活动。在陆河人的生活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即通过炊制出名为“粽粄”的米制食品,而非用布草包裹。
制作这些特殊食物需要精心挑选山间的一种带叶树枝——布荆树,将其晒干并烧成地灰,然后从其中提取一种橙黄色的液体作为调味料。在炊制过程中,要恰好控制加入的地灰水量,因为如果少了,它们会缺乏香气;多了,则会变得苦涩不易入口。经历岁月考验后的主妇们能够准确无误地掌握这一关键步骤。
待到炊制完成后,这些颜色橙黄晶亮、柔韧耐嚼且满含香气的粽粄,就可以享用了。当配上白糖或红糖,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它们生香和弹劲,让人难以忘怀。此外,它们还有清除毒素的功效,为陆河地区特色食品增添了一抹色彩。
除了吃这种特别美味的食物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值得一提。例如,“做朝”与“做昼”的争论源于客家人的祖先逃避战乱而南迁。而在五月節当天,有一些人选择早餐较为隆重,而晚餐则简单一些;另一些则选择晚餐较为隆重,而早餐和晚餐则简便处理。这两种不同的习俗已流传几百年,不仅互相指责对方,而且彼此持有各自合理之处。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这些传统习俗的人们态度已经发生变化,大多数人不再像过去那样亲手炊制 粮粉,也对是否参加这样的庆典持不同看法。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过年还是过節,都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以前那种期待和激动的情绪,只是一种淡然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