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婚俗白事开场舞中物品的选择与意义
在我国的贵州省,侗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婚俗和习俗。根据传统,侗族青年之间通常会通过一些形式来相互认识,如游方、踩月亮、赶表、行歌坐月等,这些活动是他们建立情感联系的重要途径。同时,他们也重视父母对恋爱关系的同意,有些时候还会采用托媒说亲的方式。
其中,“踩脚后跟”是一种特殊的情趣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侗族青年喜欢上了某个姑娘,他就会在赶场时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然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如果对方被踩了并且中意这个小伙子,就会选择跟随他走;如果不喜欢,那么就装作不知道或不理睬。这是一种温馨而又神秘的情感游戏。
另外,在部分侗族地区,还有一项独特的“夜娶”、“夜嫁”的习惯。一般来说,新郎家会组织一支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其中除了一位吹鼓手外,每人都拿着一盏松明火把,从山里穿过坳谷,越溪串案,一路上火光洒满山野,如同翻腾跳跃的一条火龙。此时唢呐锣鼓的声音伴随着欢快与热情,让整个寂静偏乡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当迎亲队伍抵达新娘所在团寨时,要经过几道“歌卡”,每经过一道,都需要进行对歌。如果回答正确才能进去,而最后一步则是在新娘屋内与众多来访者进行即兴对答,以古往今来、天文地理和时事政策为题,这要求男方代表应变应答能力强才能够顺利完成。
只要所有问题都能准确回答,女方宣布发亲,然后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全身披挂盛装,与女伴一起出门,用桐油纸伞避邪,在乐声中前往男家。当到达男家门前,即鸣放鞭炮,让新娘暂停片刻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大爷负责这套仪式,一旦完成,便允许新娘进入洞房稍作休息,然后吃“半夜饭”。
餐后便开始对歌,也就是夫妻双方分开坐在两侧,一边唱响另一边回应,不断唱到次日凌晨。而且直到这一步,只是成为了夫妻,并没有立即共同生活。第二天早上,她吃完丰盛晚宴带着女伴回到自己的家庭生活。在此之后,当她怀孕后,再次回到丈夫那里定居,这样两人才算真正成为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