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春秋战国代表人物第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张继先
张继先(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士,字遵正(或说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他奉为第三十代天师。五岁尚不能言,据传一日闻鸡鸣,忽笑赋诗,“人皆称异,(以)为真仙”。九岁袭教。为人“渊默寡言,清癯白皙”。
徽宗崇宁(1102~1106)以后,凡四次被召至东京,建醮内廷,赐号“虚靖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并赐昆玉所刻“阳平治都功印”。不久,他进封正一真人张陵为“正一静应真君”,诏有司就开封东建下院安置继先,还赐额为“崇道”。
又赐缗钱修龙虎山上清宫,并拨步口庄五万以饭其众。他还改赐上清宫的额名。此外,他追封祖父及父亲皆授予“先生”号,并度其祖母陈氏、冯氏和妹葆真皆为道士。
据称,在京时,他曾对宋徽宗说:“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徽宗大喜,以此作符进。徽宗览毕,对他说:“灵从何来?”答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
他的志在冲淡,不断乞求回归于山林。他在上清宫后筑庵作为心斋坐忘之所,有亭名翛然。并建立了灵宝、云锦、真懿三观,以及演法观。在京时,与刘混康等同游蜀、秦等地。
政和二年(1112),他预知国难,为避祸而隐退。但他还是留给王道坚转达与徽宗的意愿,即修德弥灾。在山中旷逸自怡养生修性,有著作《大道歌》《心说》流传世间。
他的论述强调非物质世界,即内丹。他认为神驭气,而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这是自然赤子产真的胎境界。而且,他劝学者脱去世网反求诸己,让他们共同达到登岸之境界。
与林灵素等同时期的人物相比,他却保持着谦逊和韬晦的态度。一方面指出万象有杀有生,一气互消互息;另一方面也告诫他们不要迷失前机,只要远离高位,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不迷失本心,那么就会成为达者。他的弟子如吴真阳、王道坚都颇受推崇。在元朝至大元年(1308),武宗即将他尊封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这是对其生命成就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