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阅读手册
我回顾那些深谙行道之术的人,他们的智慧微妙而难以捉摸,深远而无法洞察。正因为他们的智慧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只能尝试用一些比喻来形容他们:他们小心翼翼,如同冬日涉水;警觉戒备,如同防御四方的侵扰;恭敬庄重,如同客人赴宴;洒脱无羁,如同冰块渐融;纯朴厚道,如同未经加工的原料;旷达豁然,如同幽深的山谷;浑厚宽广,如同混浊不清的水流。谁能使混浊静止下来,慢慢变得清澈?谁能让安宁生机勃勃,慢慢显现出来?持守这条“道”的人不会自满,因为自满会导致溢出和过剩。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除旧有,以新为基。
注释:
①善为士者:指精通此道的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兮若冬涉川:形容慎重如在寒冷中渡河。
④犹兮若畏四邻:形容恐惧四周邻国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
⑤敦兮其若樸:形容坚实、诚实如未经加工的原材料。
⑥旷兮其若谷:形容胸怀开阔如大地之谷地。
⑦涣兮其若冰将释:形容顺势自然变化,不强求或阻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就像冰块自然融化一样。
延伸阅读1:
王弼《老子注》解释了这些名词与象征意义:“古之善为士者,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见。”这里提到的“端”、“德趣”都指的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志,但它们是如此隐秘和难以捉摸,“不能得见”。
延伸阅读2:
苏辙《老子解》认为,“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即人们很难完全理解这些高层次的人们所领悟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太过复杂而又神秘。“豫然若冬涉川適巡”,表明这种做法是由于害怕失败或是不确定未来,因此在行动前总是犹豫不决。“猶然如畏四鄰之見之也”,则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之前总是担忧外界可能带来的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最终决定采取行动,也充满了疑虑。
继续讨论如何保持这一状态并非易事:“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这里,“濕”字表示混沌无序,而“靜”则代表平静。如果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一种平静,那么最终就可以得到一片清澈。但实际上,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且困难。而对于是否要追求这样的状态,则依据个人选择:
保持这一状态并不需要追求完美,不必贪婪,因为完美往往伴随着失衡与动荡;
如果没有追求完美,那么就会避免所有新的开始,并因此保持稳定;
但是,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并逐步走向更好的境界,你将发现自己的生活逐渐被净化。这就是为什么苏辙说:“知濕亂性也,则靜之。”
最后,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保持这一态度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寻找适当时机进行调整。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生活既有足够的心灵平静,又能持续向前发展。这也是老子的教导之一——寻找一个平衡点,让一切事情都按照它天生的方式发展,而不是我们强加于它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