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寻找智慧的第十八章
老子道德经:智慧与伪诈的故事
在一个被大道废弃的时代,仁义开始流行。人们意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因此提倡仁义。但随着聪明智巧的出现,伪诈也随之盛行。在家庭中,当六亲之间不和时,孝慈才显现;而国家陷入混乱之际,忠臣才得以显露。
王弼对此章节有着独到的解读,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意味着失去了无为状态,更需要施展智慧来推动事物向善。而当智慧出现在世间,“有大伪”,则是因为人们通过明察别人的行为来揭示奸伪,从而避免被蒙蔽。王弼还指出,只有在大恶中产生美好的事物,这些美好和恶相生,如同鱼儿忘记了江湖,而相濡以沫的情谊却因此而生。
苏辙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大道一旦废弃后,仁义才能得到实施。而智慧的出现让人误以为能澹静万物,但实际上,它导致民众开始用欺骗回应他人。对于六亲不和与国家昏乱中的孝慈与忠臣问题,苏辙提出,在理想状态下,如果六亲和睦、国家治安,那么这些品质就不那么突出,因为即使是古代圣贤如舜、堯,也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被特别赞颂。
从涸泽之鱼相吻以沫、相濡以溼,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在最基本的人类情感中,也存在一种超越利益关系、互助共存的心理,这或许正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