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经典 > 修行至真守道存思天然道观的隐逸智慧之地

修行至真守道存思天然道观的隐逸智慧之地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在《道德经》中提到养神要“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进而“专气致柔,以婴儿之怀为至诚”。《太平经》更详述了“守一”和“潜心”,认为养神是所有养生的基础。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强调,要达到长生不死必须保持恬愉淡泊的心态,将嗜欲彻底抹去。唐代司马承祯的《坐忘论》阐述了养神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他倡导的七个层次包括信教、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和得道。在这些层次上修行者需要不断地清除杂念,让身体与精神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在修行中,“存思”意味着通过闭目静思来回归内心世界,使外界干扰减少。如果按照道教理论,“存思”的作用还包括引诱五脏之气回归人体。此法要求严格遵循仪式,比如《存思三洞法》,每天分别以早、中晚三个时间点进行三次对洞天、三地、三渊的思考,每一次咽气九次,最终使得精神回到丹田等重要部位。

"守一"则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最高无上的“一”或生命之气,让它们稳定住于身体内,使自己保持完全警觉,不让精神游离。“守一”的精髓在于专注这一点,而不是多余的事物。据《太平经圣君秘旨》所说,“守一”能解决世间百病,可以预知吉凶,避免灾难,还能维持健康和长寿。

关于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太平经》认为这个“一”指的是头顶(顶)、眼睛(目)、腹部(脐)、心脏(五脏之一)以及四肢末端的手足中心。而葛洪则认为它拥有姓名,并穿戴相应工作服装位于丹田区域。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理解并实现对最本质存在的一种接近,是道家修炼中的一个核心议题。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家经典语录600句 北京考古发现揭...
【摘要】 道教考古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地区的道教考古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从唐代到元、明、清,包括建筑遗址和墓葬,以及出土的陶器、随...
《道德经》81章全原文 符号意义深远解...
在古老而神秘的道教体系中,存在着众多关于高级神仙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往往以丰富的寓意、深邃的哲理和奇特的情节为人们讲述,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九天上圣”...
道家必读经典 道法自然古今道...
一、黄帝与《易经》的启蒙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黄帝被尊为先祖和文化创造者,他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易经》,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
道教信仰 无为与有为境界...
无为与有为:境界之别与生活智慧的探究 理念之分 无为和有为在哲学上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无为是指不强求,不干预,顺其自然,而有为则是主动去改变现状,...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