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静心敬佛道德经的智慧引领我们回归本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佛教事业的蓬勃兴旺。然而,这一繁荣景象也伴随着商业化问题的出现,如有的寺院虽香火盛,但道风衰,信众多而正信失。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佛教本质和社会功能理解出现偏差。
我曾提出了“三境”说,即“净、静、敬”,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一为净,寺院应保持干净清洁,如同佛国净土般给人良好视觉印象,让人在繁华俗世中寻得身心清净。但现实中,有些寺院环境杂乱无章,不符合佛门净地之意。因此,我们应该禁止大量燃香,并推广文明进香,让信众明白,只需有一颗虔诚之心,用心敬拜即可。
二为静,寺院不仅要干净,还应安静幽雅。这是寺院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但现今许多寺庙成了热闹的地方,不但人声鼎沸,有时还放鞭炮、唱戏、高音喇叭,使得“道场如商场”的情况频发。这与传统轻声细语完全相悖。这些原因包括旅游热点效应和近年来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我们必须重视使寺庙成为身心安稳放松之地,而非纯粹经济增长点。
三曰敬,尊重神圣性原则。在梵刹中,没有分量过度的心思。一般民众来求平安幸福,这是一种朴素愿望,但现在很多地方成为了追名逐利和崇尚金钱物欲的地方,一些出家人甚至借此敛财。此外,由于缺乏瞻礼礼仪,以及戒律不严等问题,也让人对出家人的形象产生怀疑。
目前一些大型建筑修建,以辉煌吸引游客,但实际上并未达到精神上的提升或社会文化层面的提升。而且,有些商业资本介入可能涉及洗钱的问题。这一切都显示了对佛教道教精神宗旨的误解。我希望政府部门以及各个机构能将它们定位为信仰者表达敬意、修养内心和自我清洁的地方,而不是单纯的观光旅游地点,从而避免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影响到健康传承发展。
当前不仅有所谓不净(环境污染)、不静(噪音扰乱)、也不敬(失去神圣感),这令人深感痛苦。如果这些弊端持续加剧,将会严重损害至于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此刻强调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弘扬核心价值观,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如佛教道教来说,也意味着在公共空间提供一种博大的中华文化氛围,同时坚守自己的立足点,加强教学引导,以此促进宗教学化作用,为社会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