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净静敬佛门之要心境如水波澜不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佛教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然而,这一景象背后却伴随着商业化问题的出现,导致一些地方虽然香火旺盛,但道风渐失,信众多而正信稀。人们对佛教本质和社会功能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我曾提出“三境”说,即“净、静、敬”,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首先,“净”,即寺院应保持干净整洁。这不仅是寺庙最起码要求,也能给人良好的视觉体验。但现实中,有些寺院环境杂乱无章,不符合佛门净地之意。近年来,提倡文明进香,让人明白香烧得高不代表灵验,只需心诚一瓣即可。此外,由于部分寺庙是文物保护单位,更应注重环境安全,以免损害文物。
其次,“静”,指的是寺院应保持安静幽雅。这与现代热闹喧哗形成鲜明对比。现在许多旅游景点性质强烈的寺庙成了热闹之地,与传统清修之地格格不入。这可能是由于旅游经济功能被赋予过多,而宗教功能被忽略了。
最后,“敬”,则是指信众应当以敬畏的心态向佛祈求。这与追名逐利、崇尚金钱等价值观相悖。在某些寺庙中,人们更多关注财富和权力,而非智慧和觉悟。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佛教形象,并破坏了原有宗旨。
当前,我们必须纠正这种情况,将寺庙定位为信仰者心灵表达、修养放松以及自我净化的地方,而非单纯的观光旅游场所。如果我们不能彻底治理商业化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佛教传承的健康发展。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公众在参拜时感受到中华文化深厚的情怀,同时坚守宗教价值并引导民众正确理解教义,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