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无为而无不为宋明理学纳道入儒新探
常无为而无不为:宋明理学如何纳道入儒的新探?
在唐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佛、道两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并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权威性构成了挑战。宋明时代的儒者不得不放弃传统经学研究,而是采取直接探讨本义的研究方法,从其他学派汲取思想资源,以此来重振儒学。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就在于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道家和道教思想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从道家和道教中,宋明理学所吸收的事物远比从佛教中所吸收的事物要多。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由于历史上的文化渊源共同点,儒、道两家的思想文化有着共通之处;其次,由于经济实力较弱,加上民族心理同情,使得儒、道两家相互支持;第三,由於其宗旨方向不同,儿學更注重入世,而佛教主张出世。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理學诸子大多尊崇《春秋》學的大一統與尊王攘夷之宗旨,因此更加倾向於從中國土生土長的一體化最為完善。
真正发端者的范仲淹,他通过吸收道家的思想,对“明体达用之學”提出了新的见解,为后来的宋代理学会指引了方向。李觏、欧阳修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真正奠定了义理、性理之學基礎的是王安石、周敦颐、三苏、二程及邵雍等人。其中王安石以“氣一元論”構建了一個集大成的哲學体系;周敦颐則通過對《太極圖》的研究,将形而上的天气关系模式应用到了形而下的宇宙观念上。
张载作为一种独特的声音,在他的著作《正蒙·神化》中提出了“至静无感”的观点,这直接源自老子的“朴散则为器”,庄子的“气化生死”。他的人性论也受到了陈景元等人的影响。而朱熹,则是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刻阐释,他借鉴了大量的道家和道教典籍,如《老子》、《庄子》,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他提出"天地万物皆有生命"这一概念,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个根本原则——即天地——决定,而这个原则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个基本元素:阴(女性)与阳(男性)。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看出宋代理学对其他思潮特别是 道家的巨大吸纳作用,以及这种过程如何促进并丰富了自己的内涵。此外,这种跨越性的融合还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哲 学命题和问题,比如关于本体论、本源论以及宇宙间存在各种关系的问题,它们一直伴随着中国哲 学史走过千年的风雨,不断被不断地重新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