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_道教文化天然道观中的无为而治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文化中的无为而治
在中秋佳节之际,福州特有的摆塔习俗被人们传承至今。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们为了欢迎他,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示庆贺。由于老福州多寺多塔,因此将这些摆设称为“摆塔”。随着时间的流转,“摆塔”成为了一个固定的中秋活动,不仅有了“显摆”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节日气氛的增添。
裴仙宫作为福州的一处历史悠久的道观,在宋代治平年间建成。在明清盛兴之际,它就开始举办这个独具特色的中秋活动。改革开放后,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该观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这项民俗活动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裴仙宫就会组织管委会成员举行传统的大型摆塔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有不同的高低层次,从一张到三四张不等,而最靠墙壁的一张自然是最高的。接着,再铺上毯子或被单,为大家展示这一壮丽场面。
参与者们以各种孩子玩耍的小玩意儿为主,如泥娃娃、瓷塑小动物、小巧模型等,还包括木制的小刀枪矛戟以及精细雕刻的小椅子和小桌子。此外,还有插在木架上的极其精致(只有三寸长)的武器装备。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但又生动的情境之中。
在布局上,一般规则是:首先将高大的铁皮或薄木板制成的小山(一般是七到九层、十三层)紧靠墙壁放置,使其成为整个布展最吸引人的焦点;然后,在山脉两侧和前方,将各种各样的礼品排列开来,如泥塑弥勒佛、八仙、小动物天女散花等全套婚嫁仪仗——不过尺寸只限二寸高,小偶人串连打旗、扛凉伞、一根喇叭吹奏者、一组抬轿子的形象等等。布局通常是在单个像弥勒佛这样的神像放在正中央,然后再分配左右两个位置给成双如八仙或者合二为一的和合两位神祗,这样逐渐推进直至最后整体协调性完美无瑕。此外,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其中必需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一个或两个小盆子装填细沙并灌入水,与稻谷覆盖,上面种植草籽到中秋前夕可见秧苗长出,一、二寸绿色生机勃勃地发芽,并且置于桌上,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寓意着五谷丰登良好收获。而现在,对待这种表达祝愿生活更加繁荣昌盛的手段,有更多新的内容加入,比如向那些在疫情第一线奋战医护人员致敬,以此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步步高升的心愿寄托。
总结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何种形式,只要保持这一习俗,就能让我们回忆起那份深厚的情感与历史记忆,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永恒不变的心灵连接。而这,就是福州独特、中 秋特别的声音——无为而治,是一种简单而深邃的情感表达,是一种凝聚社会力量与美好祝愿之间微妙联系所产生的声音,它就是我们共同拥抱未来的一份期待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