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道教文化探秘天然道观中的摆塔艺术与道德经智慧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大捷,便在家中摆出各种贵重物品,以此表达欢迎之情。由于福州多寺多塔,这种习俗便演变成模仿古塔的模型进行摆设,因此得名“摆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活动不仅在清代流行,而且被视为一种固定的中秋节习俗,它既有显耀财富和尊敬祖先的意义,也增添了庆祝节日的气氛。
裴仙宫是福州的一座重要道观,它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时期,裴仙宫就开始举办中秋摆塔活动。改革开放后,该宫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每逢中秋佳节,裴仙宫都会组织管委会成员举行传统摆塔民俗活动。这一过程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手工艺。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精心布置着各种孩子们喜爱的小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等。
这些玩具被精心挑选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一层层高低错落有致地展开,从七到十三层不等,每一层都讲究美观与实用。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生机勃勃的小景象,比如那些只需阴历七月下旬就能发芽的小盆景。这一切,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还寓意五谷丰登,是对自然恩赐的一种感激。
这项传统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外,还含有步步高升的寓意。而在疫情期间,裴仙宫更是特别地将医护人员作为主题之一,以此向战疫第一线的人员表示敬意。这场面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旧俗新过、传统文化民俗应该发扬光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