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经典 > 族长鼓舞 杖鼓 族民间乐器

族长鼓舞 杖鼓 族民间乐器

历史渊源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曾流行于中原地区。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

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艺术特色族长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长鼓两面具有不同的音高。舞蹈时,右手用鼓鞭敲打高音鼓面,左手拍打低音鼓面。由于音高不同,节奏不同,变化多端的鼓点和着优美的舞姿,令人赏心悦目、兴奋异常。长鼓舞通常由慢板起拍,节奏逐渐加快,最后嘎然停止。

其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建国后,长鼓舞经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艺术形式日趋完善。 [4]

长鼓为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中国和的古代史料还将长鼓以“细腰鼓”、“杖鼓”等称谓载入史册。长鼓在族音乐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长鼓分为长鼓、舞蹈长鼓等几种。形状是两头粗、中间细,左边鼓筒直径比右边鼓筒直径长1厘米,右边鼓皮薄,左边鼓皮厚。长鼓的右边用一根饰彩穗的竹条敲,左边用手,右边声高左边声低,能敲击出丰富多彩的节奏。长鼓舞则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着众人一同起舞,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被称为“长鼓演戏”。后经历代艺人改进,长鼓舞在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传承保护近百余年来,杖鼓在我国中原逐渐消声匿迹,而在族人民中广为流传,遂改名为长鼓。长鼓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着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身前挎着长鼓,故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称为“长鼓演戏”。后经历代艺人创造丰富,长鼓舞便在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每逢佳节之日,民间常出现跳长鼓舞者,深受群众欢迎。延边歌舞团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德经81章正版 我说如来到底来...
探寻佛祖现世的迷雾 如来是否真的出现,历经无数年的传说和猜测,这个问题依旧让人难以一窥究竟。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个谜题。 如来是如何被描绘的? 如来...
道家经典语录600句 心灵修炼与身体...
心灵修炼与身体健身——结合现代健康理念的对话 一、引言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日益上升。道家思想中的“养生”概念,即通过修炼...
天道100句经典语录 清代钱大昕书法...
清代钱大昕书法题跋元代王振鹏画姨母育佛图卷 绢本,款署:乾隆丁未(1787)六月七日嘉定钱大昕。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阅读 清代翁方纲缩临...
清代翁方纲缩临《兰亭序》清拓本,系定武缩临本。木面,剪方挖裱,蝴蝶装。二开,摹并题三开。墨纸半开纵7.3厘米,横4.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封面题签:...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