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经典之中古步虚仪的起源探究 以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为核心物品考察古灵宝经分类论
在东晋末年,出现了一部备受国际道教学界关注的经典——《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章。该经不仅对中古以来道教斋醮仪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同时,该经提供了“步虚词”一种最早的形态,这种文体形式在中古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围绕该经在敦煌本《灵宝经目》中的归属问题,学者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在陆修静(406-477)编纂的《灵宝经目》中,将古灵宝經划分为“元始旧經”和“新經”两类。后来,道教学者小林正美提出,对于敦煌本《靈寶經目》的现有分类存在重大改动,并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即将古靈寶經重新划分为由“葛氏道派”所创作的“元始系”和由“天師道”所创作的“仙公系”。
由于《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虚章》是最具代表性的古靈寶經,因此学术界对其归属形成了三种主要看法:一是按照敦煌本《靈寶經目》的现有分类;二是依照小林正美先生的新标准进行划分;三是认为该経原屬於「元始旧経」,但後人為其補充進「仙公新経」。
从研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从霊寶「步虚」儀之起源来看,《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虚章》的核心教義思想与「元始旧經」完全一致,因此應該属于一批最早問世的「元始旧經」之一。而該 經相關內容又對較後出世的一些其他類型產生了深刻影響。
我们認為除了關注各個個體差異外,还應該更加重視各種類型間在根本教義思想上的統一性和連貫性。通過對比分析不同版本與資料,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文獻背后的文化意義、宗教信仰以及歷史背景,這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並對未來研究提供更多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