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大变革时代社会呼唤纯正的信仰老子道德经翻译引领新风尚
何光沪:在社会转型的黑暗隧道中,燃起信仰之烛,虽微光不足以驱散所有阴霾,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能在这光明中寻找到希望与爱。2015年上海踩踏事件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人群中的无助与恐惧,这种情景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依靠?当信念与规则、房屋与道路开始动摇时,我们该向何处寻求庇护?
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留给我们的不是仅仅是一句祝福,而是对安身立命根基的深刻思考。他说:“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在《秉烛隧中》,我将近年的文章集结为一本书,以此表达我对于信仰的追求,以及它如何成为激发爱心和希望的源泉。
《秉烛隧中》收录了2003年至今我重要文章的精选,其中既有宗教学原理及宗教哲学理论探究,也有对历史、文化以及社会问题的观察和讨论。我作为中国第一批宗教学者,对三十多年来中国宗教学发展具有见证作用。在我的作品中,不仅展现了现实关怀与超越精神,更融入了知识、审美、理智与灵性的深度理解。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观察到信仰缺失和宗教复兴是中国最重要时代背景之一。这也提醒我们,当经济和物质成就占据中心位置时,我们忽略了人的精神本质,从而导致信仰荒芜。世俗化确实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过度世俗化会带来道德滑坡,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一个好的制度应当内在地包含人们对其理性的认知与信任;好的生活应内在地包含超越性的精神生活;而自由则需要个人以自律为基点。在灵性层面,我坚持辩护这个世界上的苦难,因为只有通过爱心理想,与残酷相抗衡。同时,我认为个人责任直接决定着人性尊严,并且由社会制度安排。但这些安排又受到观念影响,最终决定着历史走向。
选择研究宗教学专业,是因为我朦胧地感受到一种神学史上名言“信仰寻求理解”的意义。我在研究过程中学到了更多关于自己的真相,使得我的信仰更清晰,更坚定,同时也明白这种信仰对于中国社会具有巨大价值。这些更新发生于日常学习进步之外,也有一些特别时机,如阅读麦奎利写作《教神学原理》并翻译这本书,这次经历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回望过去,那些最初的人生体验——艰难困苦但充满疑惑——至今仍然是我生命中的标记。当你看着别人遭受痛苦却只能沉默,你就会感到疏离感和痛苦。那时候,即使吃饱穿暖,也觉得生活并不完整。我从小就知道母亲好,却被赶出学校,她衣食无着。而那些老师被折磨,被关押……那些都是荒谬的事儿,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挨打受虐,却只能沉默?
后来,我学会了用独立思考去判别各种流行说法,用清明的理性去认识事物,这样才能避免被误导或愚弄。在那个时代,信息全被干扰过滤,独立思维遭压制,而全面公正的历史书找不到,所以阅读“限制发行”的《参考消息》成了我的最大乐趣。而偶尔看到“内部发行”的资料简直如获至宝,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最有益的是全面公正地了解外部世界,以及独立思考技巧,它们帮助我们判断各种流行说法,不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