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大变革时代社会呼唤纯正的信仰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免费共鸣
在黑暗的隧道中燃起烛火,即便微光摇曳,总有一些黑暗被置换成了光明。他说,那烛光的来源,只能是信仰的对象;那烛光的指向,是希望的尽头;而那烛光的效果,就已经是在激发爱心了。2015年伊始,上海发生踩踏事件,国人皆悲恸,此一事故,亦如巨大的隐喻,汹涌人潮,彼此不能互为支撑,该转向何处获取庇护?我们向死而生的世界里,随时会出现更为强大的东西,把我们所拥有的剥夺殆尽。
若身处转型社会,不确定因素更是随时显现自身:信念与规则、房屋与道路,都会坍塌崩溃。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在诗中留下过扎实的祝福:“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人如此软弱渺小,都曾在某些时刻寻求安全感。桥坚固、隧道光明,就不只是藏在诗句里的祝福,而是涉及到人之安身立命的根基。
著名宗教学家何光沪,把他近年来的文章合集命名为《秉烛隧中》。在黑暗的隧道中燃起烛火,即便微光摇曳,也总有一些黑暗被置换成了光明。他说,那烛火的来源,只能是信仰的心灵港湾; 那烛火的地标,是希望的人生终点; 而那灯塔对岸,则已然激发了无数人的善良情怀。
《秉烛隧中的》论文精选,从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首次结集,其中既有对宗教学原理及宗教哲学深度探讨,也有对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以及当代社会问题深入观照与探讨。作为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宗教学者,他堪称三十多年来中国宗教学发展的一位推动者和见证人,其学术论著结合了现实关怀与超越精神,在笔下,将人们、社会制度、历史相互关系描绘得清晰透彻,并且逻辑延展与分析思辨过程中,将知识、审美、理智与灵性各自找到位置。
何 光沪认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进程,对于信仰缺失和宗教复兴是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同时也是中国转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传承不足、新制度尚未完善,以及教育体系存在缺陷,使得国民长时间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对于良知公正创造性的爱心忽视不已。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感到悲观:偏重经济发展,以物质享受为中心,却忽略了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信仰空白成为了时代背景下的一个难题。
尽管世俗化对于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当前中国正处于过度世俗化阶段,一种旧秩序正在逐渐瓦解,而新秩序尚未稳定,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个体还是整个社会,都充满着焦虑不安。而这份焦虑,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潜伏但不断蔓延的情绪——道德滑坡成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症结所在。
何 光沪提出了一个看法:好的生活应包含内在精神生活,而不是仅仅停留表面的物质追求;自由也需要个人以自律作为基础。而关于灵性层面,他认为苦难本身就是世界存在的一个特征,我们必须通过对抗苦难来维持生命价值,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珍惜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流泪。
他还强调责任感,在现实层面上决定一个人尊严的是他们所处环境,这直接关系到制度安排。当我们的选择和行为构成了历史脉络,也决定了未来走向。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这些都是塑造自己未来形象乃至整个世界风貌的一部分。不断地反思过去,不断地前行,让每一步脚印都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