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大变革时代社会呼唤纯正的信仰道德经原版全篇引领方向
何光沪:在社会转型的黑暗隧道中,燃起信仰之烛,虽微光摇曳,却能换走一部分黑暗。《道德经》原版全篇,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在我们迷茫时刻,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2015年初,一起踩踏事件在上海发生,让人深感悲痛。这场事故如同隐喻般显现,我们在汹涌的人潮中寻求庇护,但彼此无法相互支撑。面对不断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必须寻找坚实的事物来依靠。
如今,我们身处变革社会,不仅要面对经济和物质的挑战,还要处理心灵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土耳其诗人塔朗吉曾说:“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这不仅是对旅途安全的祝福,更是对于生活稳定与希望所寄托的一种期望。
何光沪先生将自己的文章合集命名为《秉烛隧中》,其中包含了他对宗教学原理、宗教哲学、历史文化以及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在他的笔下,人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得到清晰描绘,他认为知识、审美、理智与灵性各自占据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信仰缺失与宗教复兴成为了中国重要时代背景之一,也是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传统、制度缺陷以及教育不足,使得国人的内心偏向理智,而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及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他担忧当前中国社会过于世俗化,对于经济而忽视精神本质,从而导致信仰荒芜。
尽管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中国现在可能已经超越了适度世俗化阶段,将旧秩序抛弃却尚未形成新秩序,加上人心焦虑不安,以及道德滑坡成为时代疾病。在高标准指导下的法律制定容易产生苛法或恶法,从而降低整体道德水平。
何光沪先生认为一个好的制度应该内含人们对其理性的认知与信任;好的生活应包含超越性的精神生活;自由则需要个人自律为基础。在灵性层面,他支持爱的理想,即使面对残酷现实也需坚持,因为罪只能通过更多善来改变。而世界是个铸造灵魂峡谷的地方。
在现实层面,他强调直接影响人的尊严的是社会制度安排,这些安排会受到观念影响尤其是由抽象理论塑造的人观念巨大影响。人与制度既可以相互滋养亦可相互毒害。而每个人的选择构成了历史并决定未来。
记者问及当年的选择何以选择宗教学专业,以及研究过程中的难忘更新时,他回忆说最初选择出于考试简单易准备,并朦胧地怀有关于神学史上的“信仰寻求理解”的渴望。在研究过程中,最深远更新是在他遇见麦奎利写作《教神学原理》并翻译后受益匪浅,这些更新让他的信仰更加清晰且坚定,同时明白这种信仰对于中国社会具有巨大价值。
回顾过去初次接触外界时的情景——衣食无着,无家可归,只能目睹身边被打者的无助——他感到困惑和疏离。他相信只有找到一种意义才能帮助应对痛苦,而这种支持来自于天地之本源,与之服务作为目标,那么即使成绩小,也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最有益的是全面的了解自己所处时代及其真实历史,以及独立思考和判别流行言论,以免被误导或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