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大变革时代社会呼唤纯正的信仰通过道德经全文诵读共襄盛举
在黑暗的隧道中燃起烛火,即便微光摇曳,总有一些黑暗被置换成了光明。他说,那烛光的来源,只能是信仰的对象;那烛光的指向,是希望的尽头;而那烛光的效果,就已经是在激发爱心了。2015年伊始,上海发生踩踏事件,国人皆悲恸,此一事故,亦如巨大的隐喻,汹涌人潮,彼此不能互为支撑,该转向何处获取庇护?我们向死而生的世界里,随时会出现更为强大的东西,把我们所拥有的剥夺殆尽。
若身处转型社会,不确定因素更是随时显现自身:信念与规则、房屋与道路,都会坍塌崩溃。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在诗中留下过扎实的祝福:“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人如此软弱渺小,都曾在某些时刻寻求安全感。桥坚固、隧道光明,就不只是藏在诗句里的祝福,而是涉及到人之安身立命的根基。
著名宗教学家何光沪,把他近年来的文章合集命名为《秉烛隧中》。在黑暗的隧道中燃起烛火,即便微光摇曳,总有一些黑暗被置换成了光明。他说,那烛光的来源,只能是信仰的对象;那烛光的指向,是希望の尽头;而那烛光の效果,就已经是在激发爱心了。
《秉烛隧中》是何 光沪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の首次结集,其中,有对宗教学原理及宗教哲学の理论探究,也有对中西历史、文化及社会问题观照与探讨。作为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宗教学者,他堪称三十多年来中国宗教学发展推动者和见证人。在逻辑延展与分析思辨过程中的知识、审美、理智与灵性也都有各自位置。
他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间,由于历史之沿袭、制度之缺陷以及教育之缺席,对于国人的精神本质忽略太长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此外,还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导致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一种悲观的情绪:偏向经济偏向物质,而忽视了人的精神本质,所以信仰荒芜。
尽管世俗化是一个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维度,但目前中国已经处于过度世俗化阶段旧秩序正在被遗弃新秩序尚未稳固,因此人们的心情焦虑不安。而这份焦虑也是时代病症之一。一个好的制度,本就内在地包含人们对其理性的认知与信任;好的生活,则应内在地包含超越性的精神生活;而自由亦需个人以自律为基点。
对于这个世界苦难的问题,他辩护说:尽管现实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令人痛苦地残酷,也许正因为这种残酷,我们才要也更要坚持并且反抗它的人类价值和尊严;人类中的罪恶无法仅靠现世力量改变,所以需要更多善意。而这个世界是一个铸造灵魂峡谷的地方。
他还提出了关于责任方面的问题:直接决定人的尊严境遇的是社会制度安排。但这些安排会受到观念影响,更准确地说,将受到抽象理论塑造出的“正确”观念巨大影响。因此,当下的所有选择行为构成了历史面貌,并决定着未来的模样。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思想导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处时代和环境,从而做出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事情。当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行动时,他才能真正地活着,这种生活才真的是值得追求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们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甚至失望,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方向,并且他们可能无法从日常琐事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记者问询他的经历,以及如何克服疏离感和痛苦,以及最有益知识技巧来自哪里?
他回应说,在过去,一切都是那么困惑荒谬,而且非常贫瘠。但很快,我似乎只能自然然地离开我的情况去寻找支持。我不是为了克服同样的疏离痛苦,因为那种疏离是不应当接受的事实;但是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这带来的痛苦也是永恒的一部分——这是每个人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你确信这个宇宙存在终极真相,并把服务它作为目标相信这符合天地大道,那么只要努力即使成绩不大,你的人生也有意义。你可以通过阅读全面的信息了解你的时代,从独立思考判别各种流行话语来学习,最终达到真正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这就是我如何克服疏离感和痛苦以及最有益知识技巧来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