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大变革时代社会呼唤纯正的信仰道德经1至81章细解引领道德修养新篇章
在黑暗的隧道中,何光沪点燃了信仰之烛火,即便微弱,也能驱散一部分阴霾。2015年初,一起踩踏事件在上海发生,让人深感悲痛,这场悲剧如同隐喻般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无常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寻找什么来获得庇护?当世界变得更加混乱而强大,剥夺了我们的所有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转型社会充满不确定性,每一步都可能带来新的挑战:信念与规则、房屋与道路,都可能随时崩塌。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在他的诗句中留下了一份坚定的祝福:“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明亮。”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祝福,更是关于安全感的探讨。
何光沪将自己的文章集结成书,名为《秉烛隧中》,他认为,在黑暗中点燃烛火,即使微弱,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他说,那些烛光来自于信仰,它指向的是希望,而它所带来的,就是爱心的激发。
《秉烛隧中的》收录了何光沪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其中既有宗教学原理及宗教哲学的理论探究,又有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在中国宗教学发展三十多年的历程中,他被视为推动者和见证人。他的学术著作结合现实关怀与超越精神,在其笔下,人的关系网络清晰可见;知识、审美、理智与灵性也有各自的地位。
何光沪认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间,由于历史遗留、制度缺陷以及教育短缺,使得国人长期偏重理智忽略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和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持悲观态度:过度世俗化导致旧秩序破坏新秩序未定,使得人们的心灵焦虑不安。道德滑坡成为时代疾病。
一个好的制度应当包含人们对其合理性的认知与信任;好的生活应当包含超越性的精神生活;而自由则需以个人自律为基准。在灵性层面,他辩护这个世界上的苦难:尽管现实残酷,但正是这种残酷要求我们坚持爱之理想;人类罪恶无法通过此世力量改变,因此更需要善良;世界是铸造灵魂的地方。
他还强调现实层面的责任:直接影响人的尊严地位的是社会制度安排。但是,这种安排会受到观念影响,更准确地说,是由抽象理论塑造的人观念巨大影响。而人与制度既可以相互滋养互助也会相互毒害彼此伤害。而每一次选择决定着历史面貌也预示未来模样。
记者询问1979年报考研究生时选择社科院宗教系教专业原因,以及研究过程中的难忘更新。何光沪回忆起那时候朦胧但坚定的信仰追求,并通过阅读麦奎利《教神学原理》深化了解到自己所选专业价值。在少年时代,他经历衣食无着、知识被否定等困境,对于这样荒谬且贫瘠的时代感到困惑和疏离感。在之后的人生,他寻求支持来源于天地之本源主宰,如果确信存在终极并把服务为目标相信符合天地大道,那么即使成绩小也有意义。此外,对外部世界全面了解,对真实历史理解,以及独立思维判别流行说法也是最有益的事物。当那个时代信息全被干扰过滤独立思维遭压制全面公正史书难寻找时,《参考消息》的浏览成了乐趣,而发现“内部发行”的《第三帝国兴亡》简直宝贵不可估量。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不依赖限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技巧很重要,因为只能自然而然理解自身处境理解时代需求才能克服疏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