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时代呼唤纯正信仰社会上需大道至简
在黑暗的隧道中,何光沪点燃了信仰之火,即便微弱,却能驱散一部分阴霾。他的文章《秉烛隧中》是一本汇集他2003年至今重要作品的书籍,其中既有对宗教学原理的深入探讨,也涉及到中西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他认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信仰缺失与宗教复兴是中国最重要时代背景之一,但由于历史遗留、制度缺陷以及教育短板,国人长时间片面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
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一句诗:“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不仅是对旅途者的祝福,更是对于寻求安全感的人们的心声。在转型社会,我们渴望着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而这份依靠可能来自于信仰或规则。然而,这个世界充满变数,不确定因素随时显现,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超越世俗化的力量来支撑自己。
何光沪提醒我们,在过高道德标准指导下的法治,是不是会导致苛法或恶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他认为好的制度应该内在地包含人们对其理性的认知与信任,而好的生活则应包含超越性的精神生活。而自由也需要个人以自律为基点。
在灵性层面上,他强调虽然现实世界充满苦难,我们仍需坚持爱的理想,因为人类中的罪无法通过世间力量改变,而需要更多善良。而世界正是在铸造灵魂的峡谷中。
在现实层面上,他指出人的责任决定了社会制度安排,并且这些安排受到观念影响,就像观念塑造人一样。因此,我们每一个选择和行为,都构成了历史的面貌,也决定了未来的模样。
对于自己的选择,他说当时选取宗教学专业,是因为觉得考试内容简单易准备,同时也有了一种朦胧的信仰想要弄清楚。研究过程中,对他来说,最深远的是信仰更清晰,更坚定,同时明白这种信仰对中国社会具有巨大价值。这份更新发生于日常学习进步之外,也有特别时机,比如阅读麦奎利写作《教神学原理》,并翻译这本书受益匪浅。
回望过去,他分享了自己最初经历:衣食无着,被赶出学校,以致全家衣食无着;初中未毕业,又不得不看着学校似乎永远停课;看到身边另一个人挨打受虐,却只能沉默,这种疏离感和痛苦一直伴随着他。但后来,他转向自己的处境之外寻找支持,从而克服了这种疏离感和痛苦。他相信,只要真心尽力,即使成绩很小,人生也就有了意义。这意味着要认识事物,要全面公正地了解周围环境,以及独立思考,不被误导或愚弄。此外,还需从限制发行的小报,如《参考消息》,以及内部发行的小册子,如《第三帝国兴亡》,获取信息,以抵抗那个时代干扰过滤信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