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宗玄先生才是吴筠呢他这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身影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凝视着我们
在唐代,中国道教发展至鼎盛时期,外丹学说已达到了巅峰,但随着太宗一朝的不断出现服丹而亡的情况,社会上开始有人反思外丹之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承祯和吴筠这两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站出来,大力倡导内丹修炼,以批驳外丹的种种问题,并开创了道教内丹派的先河。
吴筠,即字贞节,是华州华阴(今陕西)人,从小便对经史有深厚造诣,对文辞尤其精通。他虽未能考取进士,但性格高洁,不随流俗。在年轻时,他就有志于道教,与同样热衷于此的人一起隐居南阳的倚帝山。后来,他入嵩山学习,从体玄先生潘师正那里掌握了上清经法。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吴筠离开嵩山,在金陵访道,然后隐居茅山,东游天台山。他的诗歌名闻遐迩,被称为“躁东南”,影响深远。玄宗听闻他的大名,便亲自遣使征召他入宫。当时的吴筠在翰林待诏期间,与玄宗多次讨论神仙之事,他坚持认为通过长年的修德才能获得神仙境界,而非靠世俗的手段。
然而,当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辅政时朝廷政治日益混乱,吴筠预见到大乱即将来临,上奏请求返归嵩山,但一直未被批准,最终只能在京城另建道院,让他住持传道。在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前夕,他再次向玄宗提出回归茅山的请求,最终得以实现。但不久之后中原大乱,无奈之下又返回会稽地区,与李白等诗人往来,以诗相酬和。在那个荒乱时代,他们所处的地方相对较为平静。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吴筠在越中逝世,其友好商议并给予谥号“宗玄先生”。他的著作包括《玄纲论》、《神仙可学论》以及其他多卷作品,现在仍然流传下来。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文辞和著述,同时也对内丹思想进行了阐发,并实践出独特经验,这些都是他的遗产,也是未来流派发展中的重要基石之一。
首先,在守静去躁这一点上,吴筠强调人的精气神要保持宁静,这是达到长生久视的关键。他引用《龟甲经》,解释“不在天者谓知元气也”意味着人们应了解自己身体中的真实状态,而不是盲目追求世俗欲望,因为这些欲望会导致情绪失控、心灵迷惑,最终导致身败名裂甚至死亡。因此,只有恬淡无为,不悲不乐,可以让元气畅通,为成仙提供路径。
其次,守静去欲需要持恒,如同水滴石穿一样,只要能够持续地制止那些初起的情感冲动,就可以达到超然物外的心境,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拥有长生久视。这就是内丹修炼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而且根据吴筠,“神仙可学”,因为自古以来人们都怀疑过这个问题,而实际上只要按照正确方法练习,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地藏永寿者。他还详细阐述了几种成仙的情况:有些人自然成仙;有些人必须经过学习;还有些人才经过勤奋努力才可能成就。此三皆存,所以不能简单概括全部情况。这也是他关于内丹思想的一系列阐述,其中包含了自己的独特实践经验和理论观点,为后来的流派发展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