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揭秘道教古观与易经中的女性智慧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中秋节的传统与创新
在明嘉靖年间,福州特有的“摆塔”习俗便悄然生根。据说当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大捷,全家齐聚一堂,将珍贵之物排列在门庭,以示欢迎。随着时间的流转,这种活动不仅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还被记录在《闽杂记补遗》中:“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
此后,“摆塔”成为了福州人的固有习俗,不仅展现了家族财富,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同时增添了节日氛围。从宋代至今,有着悠久历史的裴仙宫,则将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每逢中秋佳节,那里会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摆塔活动。在这项民俗活动中,每个家庭都会搭建几张桌子,用以展示各种玩具和模型,如泥娃娃、瓷塑人物等。这些物品不仅精美而且具有象征意义,比如那些小巧刀枪矛戟代表着勇气与智慧,而插有细长木架的小巧武器,则象征着坚韧不拔。
此外,在每张桌子的中央,一座由铁皮或薄木板制成的宝塔会成为焦点,它们通常有七到九甚至十三层,上面装饰着蜡烛,使整个空间充满了神秘和喜悦。而旁边还会放置各种奇异物品,如弥勒佛、八仙等,每件都经过精心挑选,以确保整体协调感。
最特别的是,一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沙填充的小盆子,上面铺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最终形成绿色的秧苗,这不仅增加了一份生机,更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意味着好运连连,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外,它也隐含了不断向上的理想。此时此刻,即使疫情给生活带来了挑战,裴仙宫依然坚持举办这个活动,并专门为医护人员致敬,他们是我们抵抗疫情第一线的英雄们。这场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情景,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对未来希望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