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摆塔文化探秘道教智慧在天然道观的悠悠岁月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智慧在天然道观的悠悠岁月
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源远流长。据说,在明嘉靖年间,当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举办了中秋摆塔活动。自此,“摆塔”成为福州独特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清代,这一习俗更加风行,人们将家中的贵重物品塑造成古塔模型,以示庆贺。此外,“摆塔”不仅有显耀之意,也承载着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情感。
裴仙宫是福州历史悠久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其“摆塔文化”的传承也值得一提。建于宋代治平年间,该宫早已开始举办中秋摆塔活动。在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工作中,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的裴仙宫继续维护并推广这一民俗活动。
每当中秋佳节到来,裴仙宫便组织众人进行传统摆台活动。这一过程充满了细腻和精致,从搭建桌子、铺设毯子到精心挑选各类玩具小件,每一步都体现出对这个仪式意义深刻的重视。这些玩具包括泥娃娃、瓷塑人物、小动物模型等,它们被精心布局,使得整个场面既富有生机又美观。
在这座古老而神圣的地方,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情感与意义。不仅如此,还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稻谷种植的小盆栽,在阴历七月底就能生出绿色的秧苗,这不仅增添了一抹生机,更象征着五谷丰登之喜悦。
过去,“高台”意味着多福多旺,现在则寓含步步高升之志。而在疫情期间,裴仙宫更是特别地向医护人员致敬,将他们置于尊崇之列。这一切,都证明了这一古老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同时保持其精神内核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