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福州摆塔文化学玄学的入门之旅 - 道教天然道观深度体验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习俗与道教天然道观的深度传承
福州独特的中秋摆塔习俗,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传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由于老福州多有寺庙和塔宇,所以人们将这些贵重物品模仿成古塔模型进行摆放,这便称之为“摆塔”。在清代,福州人继续发扬这一活动,将泥塑、宝塔等精美装饰置于家中,以示庆祝。
至今,“摆塔”已成为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习俗,不仅是对祖先的一种敬仰,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氛围。裴仙宫作为宋代建筑,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举办这种活动,并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成功将这项传统文化延续至今。
每到中秋佳节,裴仙宫都会组织一系列传统的摆塔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建桌子,用毯子或被单铺好,再以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小椅子、小桌子等进行展示。主要目的是通过高大的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小巧模型(七层到九层或十三层)作为全桌最突出的陈设,然后再围绕着它布置各类雕刻细致的小玩意,如弥勒佛、八仙、三国英雄及婚嫁仪仗等。
在选择摆品时,要注意大小协调,以确保整体视觉效果和谐。此外,每个桌上还必须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用稻谷和水灌溉,让其自然发芽,为满盆翠绿生机勃勃,为五谷丰登祈求幸福安康。而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台大观”的意义也寓含着步步高升的心愿。在特殊情况下,如疫情期间,还特别向医护人员致敬,他们是我们生活中的真正天使。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同时不忘初心,将这份珍贵的情感与历史意义持续传递下去,使得这个温馨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化能够永恒流淌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正是福州裴仙宫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一种结合现代理念与古老风尚的创新实践,让“摆塔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