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秘道教智慧在天然道观中闪耀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秘:道教智慧在天然道观中闪耀,人生感悟每日禅语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始于明嘉靖年间。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这一习俗因老福州多寺多塔而得名“摆塔”。清代时期,“摆塔”活动更是盛行,人们不仅将宝石、瓷器等贵重物品置于高台之上,还会制作泥塑和彩色宝塔模型,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节日庆祝的情怀。
裴仙宫是福州最著名的道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明清时代,该宫就开始举办中秋节的传统“摆塔”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被视为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祈求吉祥安康的心愿表达。此外,每年的中秋佳节,当地居民都会在裴仙宫组织一次大型民俗活动,用以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寓有步步高升、事业发展之意。
参与这一活动的人们通常会搭建几张桌子,并且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这些桌子上会展示各种孩子玩具,如泥娃娃、小动物模型等,以及各类古典建筑模型和雕刻精美的小巧物品。而在这些实体旁边,还会放置一些装饰性的元素,如八仙过海、婚嫁仪仗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桌子的布局中,都有一定的顺序需要遵守,即形体较大的物品要放在后面,而小件则放在前面,这样才能保持整体协调性。此外,每个桌子都必须有一个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水,然后铺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最终形成翠绿生机勃勃的小秧苗,有助于增添庆祝氛围,并象征五谷丰登。
尽管现在的情况与过去有些不同,但这项传统仍然得到保留并不断演变。在今年特别的情况下,由于疫情影响,裴仙宫还专门为医护人员设立了特别区域,用以致敬那些在第一线工作的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够继续流传下去,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多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