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摆塔文化的道教智慧天然道观中的道德箴言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中秋节的传统与创新
在明嘉靖年间,福州特有的“摆塔”习俗便悄然生根。据说当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大捷,便将家中的珍宝排列于门庭,以示欢迎。这一活动,在清代更是风行一时。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名曰光明塔。”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成为了福州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有显摆之意,也含有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深远意义。
裴仙宫作为宋代治平年间建造的一个道观,从明清盛兴至今,一直坚持举办“摆塔”的传统活动。在改革开放后的恢复过程中,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的裴仙宫,不仅继续传承这一习俗,而且将其融入现代社会,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感。
每逢佳节,每年的中心点都聚焦于一桌,或两桌,或三四桌,这些桌子排列得井井有条,就像古老城墙一般稳固。而这些桌子上,则布满了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模型小椅子、小桌子的精巧作品,还有一系列插在木架上的刀枪矛戟,无不透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张展开的大舞台上,每一个物品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座座铁皮或者木板制成的小型宝塔,被安置于最突出的位置,而周围则是弥勒佛、八仙和天女散花等泥制艺术品,它们被安排得整齐而优雅。整个场景犹如一次回忆历史同时预见未来的大宴会。
然而,这种传统并非简单地停留于过去,而是不断地进行创新的探索。比如,在疫情期间,即便面临困难和挑战,当局也没有放弃过这个机会,他们专门为医护人员设立了一处特别的“医护天使”,以此表达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
就这样,从一个简单的仪式活动到一个包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的事业,“摆塔文化”经历了千变万化,却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地位。这不仅是一次庆祝,更是一次回顾;不仅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交流;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正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世界里绽放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