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避开这六种人探秘天然道观的神秘世界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秘中秋习俗与道观传承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始于明嘉靖年间。据说,当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以家珍宝庆祝,模仿古塔成为了这一习俗的象征。清代时,这一活动更是盛行不衰,有如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所述:“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
裴仙宫作为这一传统的重要守护者,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之际,该宫就开始举办摆塔活动,并将其延续至今。每逢中秋佳节,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都会组织管委会成员进行传统摆塔民俗活动。
这项活动通常在房内空旷的地方搭设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有一排从小到大、高低错落的木制或铁皮模型楼阁——所谓的“摆塔”。这些模型楼阁可以有七层、九层甚至十三层,不同高度和形状构成了独特而生动的情景。
除了模型楼阁,还有各种儿童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和动物,以及插着刀枪矛戟的小巧物品,都被精心地摆放出来,以增添节日气氛。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禾秧盆景”,即用稻谷种植出翠绿的小秧苗,它们置于桌面,不仅美观,也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象征着多福多旺,现在它不仅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体现了步步高升的心愿。在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立了一处敬仰之地,用以表达对他们无私奉献者的敬意。这一习俗既保持了古老传统,又不断创新,使得文化与生活相融合,为人们带去温馨和安宁。
(来源:福州裴仙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