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无欲则刚探秘天然道观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秘中秋习俗与道教传承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始于明嘉靖年间。据说,当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将家中的贵重物品置于门庭,以示欢迎。此后,“摆塔”便成为福州特有的中秋习俗,不仅有着显摆之意,也包含尊敬祖先的深意,更增添了节日的喜悦。
裴仙宫是福州最为著名的道观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时期,它就开始举办这一活动。直到改革开放后,在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的大力推动下,这一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裴仙宫都会组织一系列传统摆塔民俗活动。首先,他们会搭建几桌小巧的展示台,以供摆放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和动物,以及精致的小椅子和桌子等。这些物品不仅体现了孩子们无尽想象力的世界,也反映出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态。
在表演过程中,每个展台都有其独特之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高达七层以上、由多段木板或铁皮制成的模型塔。这座主塔被紧靠墙壁地安置在展台中央,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神圣感。而旁边则围绕着弥勒佛、八仙等泥塑艺术品,以及婚嫁仪仗中的各类偶人,使整个舞台如同一个活生生的画卷般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此外,每个展台上还必定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这是一种特殊的手工艺品,由细沙和稻谷构成,用以纪念五谷丰登,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在这个充满期待与美好愿望的时刻,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集体的情感——无论身处何方,都应珍惜生活带来的每一份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的意义也逐渐演变。它不再仅仅是庆祝戚家军爱国精神,而是成为了一种向往进步、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而在疫情期间,裴仙宫更是在其展示中加入了医护人员,这彰显了社会对于英雄们赞誉与感激的心声,是一种新的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一种交流方式。
总之,无欲则刚,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应当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前行。这正是福州“摆塔文化”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力量,让我们通过这种古老而新颖的情境去思考如何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