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宗玄先生才是吴筠之中道家三大代表人物中的那一位呢
在唐代,中国道教发展至鼎盛时期,外丹学说已达巅峰,其理论被文人墨客广泛讨论和赞颂。然而,随着太宗一朝的出现,服用外丹致死者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司马承祯和吴筠等人推崇内丹学说,以批判外丹之弊,并开创了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人,因其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愿追求功名。他自幼聪明过人,对经史尤有研究,同时也擅长文辞。在年轻时就隐居南阳倚帝山,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习道法。后来,他进入嵩山学习,从体玄先生潘师正那里掌握了上清经法。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吴筠离开嵩山,游历金陵、茅山、天台等地,在此期间,他修炼道法并撰写诗歌,被誉为“躁东南”。玄宗闻听他的大名,便亲征召他入宫。这次相遇中,他们深谈神仙之事与修行之路,使得玄宗极为器重他,将其任命为待诏翰林。
在京城,每当朝会时,他与文武官员并列坐席,对于启奏的事宜提出见解,但这些意见往往是针对国家大计而言,并非直接指涉朝政。此举反映出他的忠心,也使得玄宗更加信赖他。
到了天宝年间(742-756年),李林甫、杨国忠辅政,此时朝廷政治日趋混乱。吴筠预感国家将要遭遇大变故,因此多次向玄宗上书请求返归嵩山,但未获允许,最终在京城另建了一所道院,让他成为住持。
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前夕,当局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就让吴筠回到茅山。但不久之后,大乱发生,一切都变得混沌无序,而江淮地区更是盗贼横行。在这段动荡岁月里,他曾几度东游会稽,与李白等诗友交往,以诗歌相互酬和,为他们带去了一丝宁静与温暖。
最后,在唐代宗大历十三年的某一年(778年),吴筠逝世,其门徒邰冀元等共同商议后,将其谥号定为“宗玄先生”。他的著作,如《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心目论》等,以及其他多部作品,都留传下来,是理解他的思想的一种途径。而且,这些著作也是内丹仙道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们对于未来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