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福州摆塔文化道教天然道观揭秘你有没有仙缘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习俗与道教天然道观
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有着一段特殊的传统——中秋摆塔。据说,这个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平定了闽南地区倭患大捷,全胜归来,百姓为了欢迎凯旋之师,便在家门口摆放贵重物品,以此来庆祝。这项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还被融入了古老的寺庙和塔林,因此得名“摆塔”。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了福州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有显摆之意,更有尊敬祖先、庆祝节日的深远意义。在裴仙宫这样的古老道观中,这一传统更是得到了完美保留。
裴仙宫建于宋代,是一个保存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在明清盛兴时期,它就开始举办装饰性建筑模型,即所谓“摆塔”的活动。改革开放后,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团队,将这一传统文化不断地向后世延续。
每到中秋佳节,裴仙宫都会举行一次特别仪式。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都排列整齐,从高到低依次递减。桌面铺上毯子或被单,然后开始展示各种精致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以及插木架上的刀枪矛戟等。
这些玩具以创意十足和细腻工艺为特点,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高达七八寸至一尺高的小巧作品,它们不仅展现了匠心独运,也体现了对未来的憧憬。而且,不可忽视的是,那些用稻谷填满的小盆景,在阴历七月下旬种植,一旦发芽,就能生出两三寸长的小秧苗,使整个场面更加生机勃勃。
过去,“摆塔”象征着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外,还蕴含着步步高升的心愿。此外,在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设立了一块医护天使区,用以表彰那些在第一线奋战的人们。尽管旧俗变迁,但这份传统文化民俗仍应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感受到它背后的故事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