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宗玄先生才是吴筠的另一个名字隐匿在道教三大祖师爷的神秘面纱之下
在唐代,中国道教发展至鼎盛时期,外丹学说已达巅峰,但其副作用逐渐显现。太宗以后,一系列服丹而死的事件频发。面对这一现实,司马承祯和吴筠等人积极倡导内丹学说,以批驳外丹之弊,并开创了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的先河。
吴筠,字贞节,是华州华阴(今陕西)人,从小通经史尤精于文辞。他未能通过进士试验,但性情高洁,不随流俗。年轻时便有志于道教,与同修隐居南阳的倚帝山后入嵩山学习,从体玄先生潘师正处习得上清经法。
唐玄宗开元年间,吴筠离开嵩山游历金陵、茅山、天台,最终隐居茅山修道。在此期间,他与诗人李白、孔巢父交往颇深,有诗歌相酬和。此时期社会动荡,他以诗酒自娱生活较为平静。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吴筠在越中逝世,其友邰冀元等商议谥号为“宗玄先生”。他一生擅长文辞勤于著述,其主要著作包括《玄纲论》、《神仙可学论》以及其他多篇论文,现在传世的是他的《宗元先生文集》三卷。
吴筠对道教理论进行了阐发,并形成了自己的内丹思想,即守静去躁。他认为人们应依赖精、气、神,要宁静去欲才能得道成仙。这是通过恬淡无为,不悲不乐,使元气畅和达到仙界重要步骤之一。他还强调持久以恒,以制止起动的躁欲,最终达到泰然忘情超然物外境界,这样自然可达长生久视。
更重要的是,他坚信神仙之道是可以学习并实现的。他指出自古以来成仙的情况有多种,如禀承天地特异之气所形成者,以及需要经过学习才成者。而有些人虽学而不得,只需勤奋即可成功。这三种情况都存在,所以不能用一种来概括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