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摆塔文化的道教传承老子学说的天然殿堂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道教传统与中秋庆典
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有着一段特殊的习俗——“摆塔”。据说,这个习惯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平定了闽南地区倭患大捷,凯旋归来,百姓为了欢迎他,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示庆贺。由于福州多有寺庙和塔楼,所以人们将这些物品摆成古塔模型,因此得名“摆塔”。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活动不仅成为了一种中秋节庆祝方式,也体现了对祖先和英雄们的尊敬。
福州裴仙宫,是一处建于宋代治平年的道观。在明清盛兴时期,它就开始举办中秋节的“摆塔”活动。这项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得以继续发展。每到中秋佳节,他都会组织大家进行这项民俗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每张桌子都被精心布置,一般从高到低排列。最重要的是,那些高达七八尺、高达十三层甚至更高的小巧宝塔,它们是整个展览的一大亮点。而周围则放置各种小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动物、小椅子、小桌子,以及插木架上的刀枪矛戟等。
这些宝贵的小玩具按一定规律排列,其中包括弥勒佛、八仙、三官太上老君及天女散花等。它们分为单独展示和成双对立,并且按照大小排列,从大的放在后面,小的放在前面,这样才能达到协调美观。除了这些,还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水铺稻谷,然后让它自然发芽,在中秋前夕能长出几寸高的地秧苗,生机勃勃地坐在桌上,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象征的是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之外,它还包含着步步高升的心愿。此外,当疫情发生时,裴仙宫也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立了一个专区,以表彰那些在第一线奋战的人们。这一切都证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我们坚持传承,不断创新,就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其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