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常真人宣讲道家经典物品背后的德行教诲
李志常,字浩然,元初著名全真道士,以德行教诲著称。其先在今河北永平人家,为宋季徙居开州观城(今山东范县)者。幼孤,被伯父抚养长大。在十九岁时,不从伯父之议婚,而选择独自云水游历。他最初隐居于东莱的牢山,又迁至天柱山的仙人宫,在那里,他遇到了邱处机,并被邱处机收为徒。
元太祖十三年,李志常听闻邱处机将要前往登州转居莱州,便匆忙赶去拜会。此后,他随着邱处机一起前往元太祖所在地,并被选为十八位随行中的之一。当邱处机返回时,李志常留在燕京长春宫中,与尹志平共同管理道教事务。
当尹志平因诬告而被捕时,李志常请求代替他,并表示:“清和是我们的宗师,其职责是在传达道德教义,我将承担所有的责任。”最终,他成功地帮助释放了尹志平。
在太宗时期(1229-1241),由于汉族士人的缺乏,这位博学的道士受到了太宗的重视,被任命创建国子学以教授蒙古贵族子弟。国子学设立于长春宫内,当时京城破败不堪,因此不得不临时搭建。这个举措显示了蒙古统治者的决心,让汉族文化融入蒙古社会。
李志常还参与编纂《宣谕夺罗等圣旨碑》和《通谕夏学子弟员等圣旨碑》,这些文书详细记录了国子的成立以及各个民族学生的情况。这无疑是全真道获得支持并取得发展的一大原因,因为他们正好提供了一种适应新政治环境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志常的地位日益显赫。在宪宗元年(1251),他奉命遍祭岳渎。在宪宗三年(1253),他负责金箓大斋,并给予散修和女冠普度戒牒。在宪宗五年(1255),宪宗多次召见他咨询治国保民之术。他回答说:“自古以来,有爱民之心的君主,就一定能吸引有才德的人。如果能够广泛推荐有功的人才,就可以实现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他的建议得到了宪宗的认可。
在掌教期间,许多流离失所或沦为低贱状态的人因为他的慷慨接纳而得到改善,他们甚至愿意从儒家转向道教。这一举动赢得了人们对他的赞赏,但也导致与佛教之间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全真派遭受严重打击。不过,在晚年的生活中,由于各种争议和失败,最终导致他感到愤懑及屈辱,从此销声匿迹。而直到1261年,他才追赠“真 常上德宣教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