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则无所不为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十二
无为则无所不为——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十二
庄子行於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既同曲辕之树,又类商丘之木,不村无用,故终其天年也。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坚子杀鸦而烹之。门人呼庄子为夫子也。竖子,童仆也。坚子请曰:其一能呜,其一不能呜,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呜者。
明日,问於庄子曰:昨日此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疡,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 曰:周将处夫 子与 不材 之 问。在此间#1,有情有意,无情亦自在#2,在彼间#3,则又岂知哉?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此乃玄道至德,而浮游于世者,则远超四方,不复谄情毁誉、惑意龙蛇矣。在世浮沈,与时俱化,还原本真,无肯专为;上下之间,用和为量,与万物相随,如是即能虚通而浮游于代尔。
物物而不物於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乃神农黄帝法则也。故庄子的言行亦处焉。这正如郭注云:“故庄子的言行亦处焉。”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非如此。这乃伦理学说,也就是社会的常规和传统。但这并非最理想的状态,是吗?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柱尊则荣,这便是世事的真相了。不论是高贵或卑微,都逃不过这种宿命般的循环。如果我们沉迷于这些琐事,那么就难免会受困于它们。而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他们的心智被永恒的欲望所驱使,最终只能陷入更深层次的挫折和痛苦中去。
有为者亏贤者谋,不肖者欺胡可得而必乎哉?这是因为人们往往被自己的偏执观念束缚,使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局限性思维,从而错失了真正自由和解脱的大好机会。而那些能够超越这些限制的人,他们的心灵更加自由,更接近自然律定的一致状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 为”境界。
悲夫!志向高远,却仍然困在这有限的地球上。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像市南宜僚那样,看待一切事情,就像看待鲁侯一样,从容淡泊,让心灵得到释放,而不是让它继续受到束缚和牵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忘记身边的一切,只留下内心深处那份纯真的善良与慈爱,那才是真正的人生态度。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那个故事里。那时候,一位叫做北宫奢的大臣,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锺,为坛乎郭门外,他花了三月时间来完善这项工程,上下调八音备齐,因此称作县。他对王庆忌这样说的:“我只是一直在询问,没有敢假设。”他说话时显得很从容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一条正确且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即使是在当时那个充满争斗的地方也是如此。他没有过分追求权力,也没有为了个人私欲去妥协,他只是简单地做到了最好,并且享受着其中带来的宁静与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