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有为南华真经注疏之夸张卷之二十四
无为之道,乃玄水之上,隐井之丘之间偶然遇见的无为谓。《疏》中提到,此章通过假设名号,以寓言方式揭示了明理的道理。北方象征着幽深而神秘的地方,而水则代表着暗昧和不明;隐者指的是深远而难以知晓的事物,而井则是显眼且不可忽视的存在。这表明了知识和智慧的极致,即使在最深邃与最显著之处,也能洞察宇宙间的一切。
无为谓对知者说:“我有三个问题想问你:何以思虑便能知道?何以服从便能安稳?何以道路相寻便能得道?”
《疏》解释,这些问题是在探索如何通过思考来达到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行为来获得安宁与真实的了解。此外,它们也询问了通往真理途径是什么。
然而,无为谓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反而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它似乎在避开直接给出答案,而不是因为不愿意提供帮助。这种情况被称作“不知答”,意味着即使有答案,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接着,无为谓再次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法,但仍旧未得到满意的回应。这次,无为谓决定自己去寻找答案,从白水南岸登上狐阅山顶,只见狂屈这位古人的身影。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心态,转而陷入了一种迷茫和混乱的情绪状态。
狂屈对这一切表示遗憾,说他原本想要说些什么,但却忘记了要说的内容。这可能是因为在追求知识时,我们往往会过于关注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真正需要探索的问题。因此,无为谓选择继续前进,不断地寻找那些能够引导他走向真理的人或事物。
随后,无为谓又一次面对黄帝大师,他向黄帝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事情,但是其他人却不知道,那他们谁更正确?”黄帝回答说:“那个人确实比我们更加接近真谛,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复杂的事情。而你们两个人虽然懂得很多,但实际上还是离真的很远。”
最后,《疏》总结道:“圣人所遵循的是一种自然、平衡和顺应万物变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执着于言语或行动中的细节。”此外,它还引用老子的话作为证据,“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说明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因此圣人的生活应该是一种动态适应性的状态,而不是僵硬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