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里的无欲则刚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
德充於内,物应於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 鲁有兀者王驸,以德充实,而心中无欲,不为世间的牵绊所累。他虽残缺不全,但内心平和忘我,因此被尊为《德充符》的开篇。
从之游者,与仲尼相似,他们都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学问。他们与孔子一起离开了鲁国,前往其他地方传播道德。
常季问仲尼说:“王驸虽然残废,但他的心境如何?他与孔子一样,在鲁国传道?”
仲尼回答说:“王驸是一位圣人,他的心灵纯净,没有私欲。我跟随他学习,他的教导是直接来自天地自然法则。”
常季疑惑不解地说:“那为什么不是孔子呢?孔子更伟大。”
仲尼笑着回答说:“尽管我们都在寻求真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你就会发现,我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段对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追求真理的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使在多样性中寻找一致性和平衡。
此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认知到超越意识层面的状态,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世界观的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它提到了几个关键概念,比如“无欲”、“刚强”、“自然法则”以及“超越意识”。这些概念都是古代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并且在现代心理学、精神修行等领域仍然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