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集中了老子的学说天然道观守护着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传戒合影,这一盛事由宋士洪道长提供的图片记录。对于戒律而言,它不仅是禁止之义,更是修行之要。天真皇人曾经如此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一旦进入戒坛,便必须秉诚受戒,以静心和威仪相结合,以远离五祖、七真的凡尘世界,为自己树立一个全真的榜样。
从严格的角度来看,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法事,而是一个严格的教务活动,是维护严肃道纪、重建教制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正一道教进行过传戒活动,有多部古老的道教戒律经典能够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就有一份唐代《十戒经盟文》,记载了女道士王景仙如何在张泰门下受十戒,并发誓要修行供养,永为身宝。这份盟文反映了唐代 道士受戒的情况,因此有人认为道教学习自佛教,此论站不住脚。
原因有二:首先,在印度早期并没有关于传戒活动的记载,因为印度佛教更多的是通过讲经辩经来宣扬佛法,没有直接进行传授;其次,在中国佛教中关于传授过程的大量记载主要集中在唐宋以后,而这显然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的道教学术体系。此外,全真派对于传授这些严肃认真的信仰至关重要,不轻易将其教授给任何人。
据《玄都律坛内庭要秘》所述,对于那些愿意接受这种信仰的人,他们需要具备十个条件:好求胜法,从善如流;好近贤智,无疑行;聪哲,赏别真伪等等。而当方丈大律师决定向某个人授予这些信仰时,他会考虑以下因素:是否心行正直,不与虚假者分享此礼;是否尽诚守诺,不与虚伪者共享此尊荣;是否骨气坚定,不与懦夫共享此神圣之物等等。如果他认为这个人的品德尚未达到要求,那么他不会轻易地将这些信仰赐予他们。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他甚至会藏匿他的知识,只留给时间去选择正确的人。当整个宇宙都沉浸在混沌和破坏中,只有最纯洁的心灵才能接触到这些知识。
因此,可以看到,对于受到接受这样的深刻宗旨的人来说,他们被赋予了一项巨大的责任——保持清醒和专注,同时避免所有可能阻碍他们成就目标的事物。而对那些渴望获得这种力量的人来说,他们必须遵循古老但坚固的准则,即使是在面对无数挑战的时候也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