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在天成道教文化天然道观的戒法不妄传之秘密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传戒仪式,这一历史性事件被宋士洪道长亲自拍摄。戒律,即禁令之义,是修为归真的要务、修行之必需。在道教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既称道士,不行非模范;凡言真人,不习非规。”这意味着,无论是称呼自己为道士还是尊称他人为“真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进入戒坛时,受戒者必须秉持诚意,接受严格的仪式和规定,以确保其修行之路能够保持安静与威严。这不仅体现了对五祖和七真先贤的尊崇,也彰显了全真派受过良好教育、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能够成为榜样。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属于法事,而更像是一项重要的教务活动,它体现了一种严肃而庄重的道纪,以及对教制建设的一种重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其实,这是因为虽然全真派在传戒方面做得很出色,但这一活动并不是起源于他们。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存在着类似的传授仪式,并留下了许多关于此类活动的手稿,其中就包括《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从雍州长安县怀阴乡东明观三洞法师中岳先生张泰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十戒经盟文)》等。
该盟文记载了一位女道士王景仙,她因沉迷六情而未悟,听闻可以通过受十戒来超越三界,因此前往张泰门下学习,并发誓将永远把修行作为自己的宝贵财富。这份唐代文献中的记录,对我们了解当时唐代宗徒们如何接受所谓“十大誓愿”的情况提供了珍贵见证。
有人曾主张佛教影响到了中国古代宗教,如 道教,其说站不住脚,因为早期印度佛教并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在中国佛学中关于此类主题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而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出现了这种传授活动。此外,全真派对于其内定的传授方式极其认真慎重,只有具备充分条件的人才能获得这些神圣而重要的心灵指引。
根据《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任何想成为接收者的人,都必须具备以下十个特质:热求胜法,从善如流;好近贤智,无疑惑;聪哲赏别实伪;谨慎言不过行为;柔和少过恶;能师胜己无骄慢心;敬师重教如贫得宝;能奉师长不辞勤劳;已报先师恩心存恭敬请受昼夜不懈。如此这般,这便是所谓的“十相”。
当方丈大律师准备向某个人传授这些深奥而神圣的情境,他们会基于以下标准来决定是否赐予:若对方心志不纯洁,不诚实,或缺乏坚定信念,那么都会被拒绝。如果对方犯五逆罪或身体虚弱,那也同样不得继续前进。而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们甚至会选择将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或者海岛龙宫,让它自然消失在世间流转中直至千秋万岁再次显露头角。
综上所述,从太上天降诸科仪形成成为了整个宗教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在初期,原始简约的地方主要集中于禁止贪欲、守清净两点。在《老君想尔》提及的是最早的一部正一天师所颁布的一部典籍,也就是所有后来的经典基础。而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上清、新天等各个派别又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规则,如三皈五戒八戒以及其他更多详细规定。到了北宋期间,全 真派兴起之后,更正式化地建立起了“傳習”制度,将其口口相传以防止外人误入其中,此方法旨在保护神仙修炼,同时确保知识不会落入错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