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朱文信全球化时代宗教相遇中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选择
在全球化的风潮中,人类文明如同一艘巨轮,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海洋中航行。王志成和朱文信,他们是这艘船上的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和一位宗教哲学家,他们共同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见证了宇宙的辽阔。在1927年,一位名叫爱丁顿爵士的人提出了一个概念——时间之箭,它就像是一支离弦的箭,射向未来,不留下任何痕迹,只为着那遥不可及的远方。
这个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全球意识、生态意识、对话意识、文化意识、非实在论意识等精神现象,如同星辰般闪耀,让我们思考我们的存在与未来。在这个特殊年代,我们把它归结为两点:首先是人类生活全面的全球化;其次是高科技渗透并支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不仅仅是一个变局,也是一个机遇与危机交织在一起的大舞台。
在理解和应对这些新问题时,我们注意到三种代表性观念。一种来自德国天主教神学家汉斯·昆,他将库恩(Thomas S. Kuhn)的“范式转换”应用到了文化和宗教领域。另一种来自卡曾思(Ewert Cousins)和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的“第二轴心时代”,区分于轴心时代,这个新世界图像是横向交流纵向深度寻根,以开创未来。而斯维德勒(L.Swilder)则呼吁进入“全球对话”的时代,从独白走向对话,或许这是我们面临生死抉择的一个机会。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就预言了人类各大文明的命运,而汤因比(ArnoldToynbee)博士则比较了二十一种文明,并总结出一种挑战与应激模式。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不同于以往的问题,是塞缪尔·亨廷顿所预言的事实——各种文明相互冲撞,不但关系单个文明,还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许多哲人提出自己的策略,如保罗·尼特(Paul Knitter)、约翰·希克(John Hick)、约翰·科布(John Cobb)、阿部正雄(Masao Ale)、雷蒙・潘尼卡等他们认为,无论过去通过宗教间缓慢相互吸收或有意自发寻求相遇产生什么结果,现在这一进程被加速,普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大市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无数劳工迁移,使得宗教相遇既不可回避又必不可少。
当代世界诸宗教相遇时,对话成了必要之举。潘尼卡甚至写了一部《对话经》,指出从个人到历史层面都需要宗教之间的理解。他认为没有对话,每个民族不同的文明和宗教之间理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安伦也提供了一本书《理性信仰之道》提出了基于理性信仰建立共同体来解决危机。他说对于终极关切,对于人生根基求索,对于无限永恒追求,都形成了一种面向宇宙终极神圣多样的宗教信仰。他反对非理性的信仰倾向,而主张让信仰接受科学检验,因为他相信理性的力量能够使我们的思想更加清晰,更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