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秘籍如何成为一名传说中的道士揭秘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戒法与天然道观的神秘文化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宋士洪道长所记录。戒律是修行之要,是归真之途。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一位修者进入戒坛,他们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注重仪式的庄严与威严,以远离五祖和七真的俗世纷扰,为后来的徒弟树立榜样。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仅仅是一次法事,而是一个严谨的教务活动,它体现了一种严肃的道纪和对教制建设的一种重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正一道教中的传戒活动了。敦煌文书中就有《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受十戒经盟文》的记载,这份盟文详细描述了王景仙如何在张泰法师门下受十大誓约,并承诺将终身奉养、供养,以此超脱三界。
有人说,佛教影响了道教的传戒活动,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原因之一是印度早期佛教并未有过类似的传授誓愿或禁律仪式,因为印度佛教更多的是通过讲经辩论来传播其思想。而中国佛教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则主要集中在唐宋以后,这显然比道教更晚。在全真派中,对于谁可以成为接班人的选择非常慎重,一位方丈大律师不会轻易地向一个非适当的人授予这样的权力。
按照《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一个希望获得受戒资格的人必须具备十个品质:追求卓越而不断进步,不怀疑智慧,不迷失方向,有着鉴别是非能力,谨慎行事,不做无谓争执,有着柔顺善良的心,不自满且能学习他人,如同贫穷却珍贵一样对待知识,对师尊尽忠耿耿,无怨无悔地工作,对先师心存感激,从早到晚都渴望得到认可。这就是所谓的“十相”。
同时,每当方丈大律师准备授予某个人以新的责任,他会考虑以下几个条件:如果这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标准,没有真正诚意,没有坚定的信念,那么他不会给予他们任何帮助。如果他们五逆恶毒,或患病,他也不会让他们参与。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即使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只要自然流转就会出现合适的人。
对于每一个想要成为真正修行者的弟子来说,接受这些古老而神圣的手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过程源远流长,从太上帝降临直到今天,都成为了我们宗族最为宝贵的情感纽带。在最初的时候,当时简化为禁止贪欲、守护清静两点。但随着时间推移,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等各个分支又发展出更加复杂多样的规矩,如“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以及其他诸多规定。当北宋时代,全真派兴起后,又出现了“传甲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种口头相传,让六耳(即耳朵)都不去谈论这些深奥的话题,只允许真正配得上的继承者了解这些秘密,其目的是确保这些高级修炼手段只落入真正准备好接受它们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