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的最高境界之中隐藏着一门全真律坛外人皆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敢妄传唯有在天然道观中才能窥见一斑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第一次的传戒大典,这一历史性的场景被宋士洪道长所记录。戒律,是一种禁止之义,也是修行的要务。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不以非道士之模范为行;凡言真人,不以非真人之规为习。”因此,在进入戒坛之前,戒者必须秉持诚意,严肃而认真地接受戒律,并遵循一定的威仪,以远离五祖和七真的尘世纷扰,从而立足于全真的榜样中。
严格来说,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法事,而更是一种教务活动,它体现了一种严肃的道纪和重建教制的道风道貌。在这种严谨与庄重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全真派对于其传统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尊重。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道教全真派中的传戒活动其实是在学仿佛教。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充分的地质证据支持,因为早期印度佛教中的记载并未提及过类似的“传戒”活动。相反,中国佛教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之后,这显然比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进行此类活动要晚得多。
因此,全真派对于其传授戒律十分慎重,只有经过精心挑选的人才能够获得这份高贵而神圣的事业。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提到了十个要求:好求胜法、好近贤智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受戒者能达到最高境界。
同时,对于方丈大律师来说,他们只会向那些真正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授予禁忌。而他们授予禁忌的情形也很苛刻:心行不正、不诚实、无骨相或五逆者都不适合接受这些禁忌。此外,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们甚至会将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让自然运行来决定是否出现一个合格的人物。
总结来说,作为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学科仪体系,受割根植于太上之日,即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一部分。这套体系从最初简约到后来的复杂化,从守清静到包括更多方面,都展现出一种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