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道家创始人之谜
李含光:道教上清派的重振者
在唐代,茅山上清派的传承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相继被皇帝召见,离开了茅山。他们离去后,经法和秘籍散落无遗,这导致了道教事业的衰落。李含光为了收集这些失传之经,他请求辞去京城职务,并返回茅山祖居,以此来重振道教。
李含光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的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二十一代祖父是李弘,他曾任江夏太守,但因避免王莽的乱世,他们迁移到晋陵(广陵),从而成为了广陵人。他本姓弘,是因为避免与唐高宗太子同名而改姓为李。家中对儒学有着很高的尊崇。
他父亲叫李孝威,也就是号称贞隐生的先生。他精通黄老之术,与司马承祯结交成了方外朋友。在十八岁的时候,李含光决定投身于道教,所以他找到了一个老师——江都的先生学习。
在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他以品行清廉和优雅为由,被封为道士,并住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但不久后,他搬到嵩山修炼达二十年。在那段时间里,他深刻体会到了修行之路上的艰辛和坚持。
随着时间推移,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他跟随司马承祯到王屋山阳台观学习。司马承祯一看到他,就说:“你真是玉清境界中的游客。”一年之后,司马承祯就在阳台观去世。不久后,玄宗就命令他回到洛阳,为自己解惑,但是当时已经感叹地说:“我看到了你,就知道真人的气息还未消散。”
玄宗又询问金鼎的事宜,而李含光回应说:“如果圣人能够制定规则,那么私心也应该受到约束;如果追求长生,就像风一样飘逸。”这番话让玄宗印象深刻,因此下令让李含光担任阳台观的大师,以继续前辈们的事业。
在那里,他努力地修炼并兼顾管理事务,一直勤奋工作直至有一天觉得需要回到茅山,因为那里是真正掌握古老智慧的地方。当时所有关于真经和秘密箓的事情,都已然稀少,有些甚至已经失传了。而他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知识重新整理,让它不再消亡下去。这次回归,使得上清派再次焕发了荣耀,并且影响力扩展到了整个江南地区。
然而,当时期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即有人试图通过食用动物肉来获得长寿,而这直接违背了道家的原则。因此,不仅禁止任何人采捕鱼猎,还禁止那些食用腥味的人进入这个领域。此举显示出了皇帝对于遵循正确信仰生活方式态度的一种强烈支持。而对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这样的支持极其珍贵,它表明即使是在那个充满争议与变革时代,对于保持纯净与正义仍旧有着共同认识。这一切都是由于一个普通但又非凡人物——大师 李含光 的努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