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在自然中探索无欲则刚的智慧_天然道观
自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便成书后,经历了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本,这一版本收录在他增辑重编的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之卷四九中,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邵志琳指出他的本子“出自苏门(即苏州)吴氏抄本”。该本载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对成书过程作了说明。
据载,在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7人,在毗陵(即江苏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并交与张爽庵汇辑。这一年吕祖又在常州红梅阁降笔。最后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编纂成书。
潘易庵(又名潘乾德)在《序》中称:“忆自戊申(1668)冬,我纯阳圣祖,传示宗旨……”七人中的身份和辈份各异,但都参与扶乩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吕祖的教诲,还对其奥秘进行了解释和记录。
至于他们的道派归属,有必要作些考辨。在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华宗旨》的序言中,他们署“净明嗣派”,但其他文献提到他们另有宗派,即太乙法派,其中每位成员都有一个特定的法名,都含有“乾”字。此外,从于琨撰《常州重建圆妙观碑记》的记载来看,一位叫做潘静观的人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是好道之士,与李颙交游甚深。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部名为《道德经妙门约》的书籍,该书记载了潘静观对某些重要经典的注疏。此外,该书记作者顾日融还提到了 潘静观生平深入道教,其注疏涉及多个重要经典。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无欲则刚是一种对于内心世界持有的高层次追求,它要求个人去超越物质世界,以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与悟解。而这背后的思想体系,则体现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自然与精神领域之间联系方式的心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