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问世与成为道士的自然之道考探-天然道观
《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成书后,它经历了多次的修订,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本,这个版本收录在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中,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
据记载,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7人,在毗陵(即江苏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并交与张爽庵汇辑。这一年吕祖又在常州红梅阁降笔。最后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以及他自己新得到的乩文,便编纂成了这部著作。
潘易庵在序言中提到,他和其他6位弟子都有各自的身份和志趣,但他们共同归依纯阳圣祖,并接受了其传授的宗旨。此外,他们也各自记录下了当时的扶乩活动,其中包括潘易庵、屠宇�安、庄惺庞、庄诚厮、周野鹤、刘度厮和许深厮七人的名字。
至于潘易庶等人的道派归属,有必要进行一些考辨。在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华宗旨》中,他们署“净明嗣派”,但书中也有提及他们另有一个称呼,即太乙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宗大道师。
从其他文献资料来看,我们得知潘易庶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他还与李颙有过交往,是一位好道之士,与李颙一起诵读《玉皇经》,并且对此事留下了诗歌唱和。在他的注释作品中,他也展现出了对多部重要典籍的深入研究,如《悟真》、《参同》、《阴符》、《清静》等。
总结来说,《太乙金华宗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一些小规模活动到最终成书,都涉及到了多次修订和汇编。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这个问题可能需要通过更广泛地学习和实践来探索,而非仅仅依靠某一份文献或历史记录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