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物品中的得道境界在天然道观中寻觅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并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在1981年,《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后来在1984年,我将有关论文集结出版成书籍《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尽管“秦汉新道家”这一提法曾经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但明确支持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不多。
与此同时,黄老之学也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是这方面的一些著作,它们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讲起,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其他如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以及陈丽桂更早一些于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一部关于战国时期黄老思想的小册子,都注意到了我的工作。
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有着非常明确的地位,黄老道家的发展也是我提及或思考过的问题。在文献中,“黄老”一词具有根基,有据可依,如在 《史记》 中就有申不害、韩非等人都归本于 黄 老 的记载。此外,还有盖公善治 黄 老 言、陈平本好 黄 帝、 老 子 之 术 等几十处出现了 “ 黄 老 ” 连称(参见 《史记》 有关列传、世家)。
随着对古代文献资料的大量发现,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古代智者如何创造出以旧知识为基础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事实。比如,《天官书·地理志》的记载显示,在西周初年的文化活动中,当时已有人开始探索和记录自然现象,这种探索对于后来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这些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文字文化,也包括艺术创造都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这正体现了人类智慧无穷尽的一个特征,即便是在遥远过去,那些先行者的思考方式同样具有现代意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代限制的心灵境界。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什么样的境界叫做得道,就必须回望那些古人的足迹,从他们留下的文字和遗产中寻找答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是不是指引我们走向那个被誉为最高境界的地方?
总结来说,“秦汉新道家”与其它相关术语相比,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以及人们对于知识和思想交流中的包容性。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目标:找到那片属于所有人的共享空间——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