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无欲则刚的物品解析在天然道观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并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在1981年,《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后来在1984年,我将有关论文集结出版成书籍《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尽管“秦汉新道家”这一提法曾经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但明确支持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黄老之学也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是这方面的一些著作,它们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讲起,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其他如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以及陈丽桂更早一些于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一本书,都注意到了我关于“秦汉新道家的讨论”。
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关系十分清楚,实际上,“黄老之言”、“ 黄老之术”,或被称为“黄老之学”,都是指的是以清静、虚无为核心思想的大量文献,其中最重要的是以 老子 为代表的心理状态,即清静无欲。这一点可以通过许多文献来证实,比如申不害、韩非等人都将自己的思想归功于 黄帝 和 老子的智慧,而慎到、田骈、接子及环渊等人物则学习了他们认为是来自 黄帝 的 道德观念。
随着对 黄帝 传说越来越多细致考察,从战国中后期开始,这些关于 黄帝 的著作便纷至沓来,如 《漢書·藝文志》 中记载有二十七种冠以黃帝君臣名的小说,这些作品基本上可以归类为杂而多端且主要由 道家的重要人物创作,而且它们大部分内容与 《論語》的基本思想相似,是基于战国时期人们对 《論語》的理解而创作出来。
近几十年的出土简帛材料中,有很多被认为属于属于 黄青 之思维系统文学,这使得我们对于这些 文献 的了解更加丰富。毫无疑问,Yellow School 是一门非常独特且包容性的 学科,以其核心思想中的 清静 与 虚无 为基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含各种各样的 学科 和 思想体系。这也是 Daoism 在不同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表现之一。
Daoism 将 Yellow Emperor 作为自己最高权威,将他的话作为最终真理进行传播,以此增强自身的地位竞争力。当权者(张良、陈平、曹参、高祖文帝、高祖窦太后等人)信仰 Yellow School 并实践它,使得 Yellow School 在西汉初年的政治环境中显露头角。此后的 Han Wu Di 时代出现了一部集大成著作—— 淮南子,它进一步巩固了 Yellow School 在当时文化领域的地位。
因此,无疑会有人使用 “Yellow Learning” 或 “Yellow New Learning” 等词汇。这种巨大的包容性使 Daoism 能够不断地进化,并展现出很明显的进步性。而我的提议 —— 秦Han 新Dao 家 ——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以区分之前以 Laozi 为中心的大量 Daoist 思想,并指出了在 Han Dynasty 后半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